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海定点整治“游烟族” 网友呼吁全国推广
疏堵结合 保障公众呼吸权益
□本报记者 白华宇

       央视近日报道,上海发起针对“游烟族”的治理措施。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等8处“网红”地标被划为重点整治区域:商户室内摆放“禁止吸烟”提示牌,志愿者在街头劝导吸烟者,甚至贴心地绘制了“吸烟地图”引导烟民前往指定区域。

       不同于过去简单罚款或强制驱赶,上海此次以“疏堵结合”的方式,试图在保障公众健康与尊重吸烟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消息一出,不少网友直呼“终于等到这一天”,更有网友调侃:“这哪里是整治‘游烟族’,分明是在拯救被二手烟‘偷袭’的无辜路人。”

       无差别攻击 有苦说不出

       对于许多不吸烟的市民而言,户外活动常常伴随一种“无差别攻击”——刚走出地铁站,迎面飘来一阵呛人的烟味;在公园长椅上休息,身旁路人突然点燃香烟;甚至在医院门口排队,也能被几米外吞云吐雾的烟民“精准打击”。一位网友留言道:“每次带娃去游乐场,都得像侦察兵一样观察周围有没有人掏打火机。”这种“偷袭式”的二手烟暴露,不仅带来健康威胁,当人们反应过来时,“肇事者”往往早已没有踪影。

       上海此次行动,恰好戳中了公众长期积压的痛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吸烟人口虽较十年前有所下降,但二手烟暴露率仍居高不下,其中户外场所成为“重灾区”。究其原因,多数地区对户外吸烟缺乏明确规范:高铁站出口处,烟民们一下车便集体“点火”,瞬间将站台变成“仙境”;写字楼外的“吸烟角”挤满人,路过的白领不得不屏息疾走;甚至连儿童游乐场外围,也常见家长边盯孩子边抽烟,让其他家庭避之不及。

       许多人误以为“户外空气流通,抽两口不算啥”,实则大错特错。医学研究表明,二手烟中含有7000余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为致癌物,吸入后有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风险。很多人为了健康拒绝主动吸烟,却因为“游烟族”的横行遭受了不亚于吸烟者的健康危害,再怎么说也是很冤枉和无辜的。随意留下“游烟”的吸烟者属实有一点“不讲武德”了。

       而更令人无奈的是,二手烟暴露往往防不胜防:你无法预判下一个抽烟者何时出现,即便被呛到咳嗽流泪,也难以追责——毕竟对方只是“在路边抽根烟”,既未违法,也谈不上道德瑕疵。

       守住公德心 健康又体面

       这种困局背后,暴露的是公共场所禁烟措施的滞后性,更显示了一些吸烟者在健康素养和公德心的缺失。对于一些烟民,尤其是老烟民而言,抽烟已经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早在潜意识上把吸烟和健康切割了,既然自己觉得吸烟是日常,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在乎被他们的“游烟”伤害到的人们,户外禁烟力度的不足也让他们难以为此受到惩罚,难怪有很多网友吐槽,面对这样的情况“敢怒不敢言”。想忍着吧,自己觉得憋屈,想跟他们理论吧,似乎现在多数人都对“游烟”问题不够在乎,总觉得会被旁人认为小题大做,甚至可能产生冲突……

       小白觉得,上海的尝试,为全国提供了新思路:不靠罚款强推,而是用“疏堵结合”唤醒公德心。这种治理智慧,与日本的经验不谋而合——日本在多年前就确立严格的户外吸烟管理规定,公众只能在规定的吸烟区吸烟,通过严格执行户外限烟措施、科技监管和舆论攻势,在社会形成了“户外吸烟=没素质”的道德共识,被融入公众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如今,我们身边仍有烟民将“抽烟自由”挂在嘴边,甚至呛声劝阻者:“管这么宽,你怎么不管雾霾?”改变这种观念,需多方合力:法规应明确户外禁烟区域,车站、景区增设通风吸烟室;社区可通过漫画、短视频宣传二手烟危害;而吸烟者更需明白——手中的烟是自己的选择,呼出的烟雾却是他人的负担。所谓文明,有时不过是多走几步路、换个地方点烟的小事。

       上海整治“游烟族”,看似管的是烟头,实则考验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当我们在街头看到志愿者举着“吸烟请移步”的提示牌时,或许该意识到:真正的城市名片,不仅是外滩的灯火或武康路的梧桐,更是每个人能否在享受自由时,守住不伤害他人的底线。毕竟,公共场所不代表就能为所欲为,外出抽烟更是一场全员参与的“公德比赛”——胜出的奖品,是健康,更是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