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多奈单抗首方落地、LVA手术推广…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迎来新契机
临床效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本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

       3月29日,全球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宣布,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早期、靶向疾病病理机制、可减缓疾病进程的创新药物多奈单抗注射液正式在中国上市。

       3月31日,作为全球首款每月仅需注射一次的治疗AD新药——多奈单抗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成功实现全国首次临床应用,首批12位经过严格筛选的早期AD患者接受了治疗。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正加速推广。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目前,用于治疗AD的微创手术已在武汉、长沙、郑州等地开展,西南地区也有多家医院参与其中,后续将对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严格评估。

       从国际新药落地到本土创新手术陆续开展,近段时间,俗称“老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进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3月29日上午,首届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技能培训班及多中心临床研究分中心招募大会在遵义召开。据悉,此次培训班旨在推动LVA手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

       记者了解到,阿尔茨海默病手术优先面向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费用为2万~4万元。

       LVA手术为患者带来希望

       据介绍,“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通过吻合颈部淋巴管与静脉,重建一条“人工渠”,把堵在脑内的“垃圾”蛋白引流出去,优化整个大脑静脉回流系统,从而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病理标志物,尽管可能还有其他尚未明确的蛋白。在年轻人身体内,大脑的蛋白排出机制较为健全,但老年人的淋巴排出机制则有所衰退。该手术就如同为老化堵塞的下水管道更换新管道,以往药物治疗是清理管道,减少蛋白聚集,而手术则是直接建立新的淋巴与静脉连接。

       过去,阿尔茨海默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负担,传统神经内科药物治疗难以阻止病情发展。据介绍,和传统药物、康复治疗相比,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的最大突破在于为患者更换了全新的排出废物的管道。传统药物治疗主要是减少管道内废物堆积,改善管道通畅性;而手术则是直接建立一根新的管道。此外,该手术创伤小、费用相对不高,能显著缓解患者症状,不仅能造福国内患者,甚至可能惠及全球患者。

       据悉,LVA不是一个新鲜的手术,1979年我国医生就开始将其应用于少量病例的淋巴水肿治疗。2018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医院院长谢庆平发现,一位伴有认知障碍的病人在术后,反馈自己“头脑清楚”了一些。2020年9月,谢庆平正式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颈深部LVA手术,术后9个月,谢庆平评估其恢复基本认知和生活自理功能。他把自己的发现写成了一篇病例报告,认为这“可能是临床上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认知障碍的一种创新方法”。

       手术疗效需要进一步验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与之紧密关联的健康难题与社会挑战。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会导致记忆力和其他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致命性疾病。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AD及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其中AD患者(包含疾病不同阶段)约占70 ,众多患者在记忆与思维能力出现明显衰退后,往往延迟较长时间才被确诊。

       根据媒体对该手术的公开报道,做过LVA手术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禄韶英介绍,该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般考虑做手术的都是那些存在认知能力严重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且用药无效有恶化趋势的中重度患者。禄韶英接受采访时提醒,虽然这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手术,但国际上主要采用的还是药物治疗,目前并没有其他新的治疗方法。国内做手术的医生自己也没有在正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所以一定要慎重,不能盲目跟风。

       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航空总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邢岩表示,现在LVA手术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其长期疗效和适用范围仍需进一步验证。

       目前,全国已有多家医院陆续开展这项手术,在获得大部分患者及家属认可的同时,医学界的讨论声始终未歇。多位医生表示,这项术式实际上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探索,目前该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技术标准、医疗设备以及效果评估标准尚未统一,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病例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