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5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出糖尿病全病程血糖管理服务
血糖监测+专属管家 破解管控“断链”难题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 ,这意味着在10个人中可能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本身通常不会直接致命,但它却是诸多严重并发症的“始作俑者”。“通过科学、系统、持续的管理,切实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延缓疾病进展,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内科副主任高陈林表示,科室推出了糖尿病全病程血糖管理服务,跳出院内“三分治”,投身院外“七分管”,造福更多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可能让身体“千疮百孔”

       今年69岁的杨芬(化名)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9年。“刚开始患病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非常绝望。”杨芬曾是一名销售员,是家中的顶梁柱。然而,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的出现,让她觉得自己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短暂的消沉之后,杨芬开始积极与糖尿病“斗争”,她搜集了大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从控制饮食开始控糖。近两年,她开始使用降糖“神器”——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注射。但自行控糖让她感觉势单力薄、力不从心。

       相比之下,52岁的古翔(化名)还算“幸运”。他刚确诊为糖尿病,尚未出现并发症。古翔是一名网约车司机,平时饮食不规律,久坐时间长。几天前,他开始频繁口渴,身体无明显原因消瘦,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莫非是得了糖尿病?”到医院检查后,结果证实了他的猜想。

       糖尿病早期是逆转高血糖的“黄金期”,但如果未能及时干预,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会大大增加。幸运的是,古翔和杨芬一样,选择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糖尿病全病程血糖管理服务,有了专业医护团队作为控糖“帮手”,他有很大机会逆转病情,恢复到正常状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且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极易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病以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可能导致失明、尿毒症、冠心病、心梗、脑梗、截肢等,让患者的身体“千疮百孔”,并背负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高陈林指出,许多患者在医院时能够遵医嘱控制血糖,但出院后往往会因为自觉“能吃、能睡,对生活没太大影响”而忽视血糖管理。医院的糖尿病全病程血糖管理服务能够为患者提供“保姆式”的院外居家管理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并稳定维持在理想水平。

       专属“管家”弥合糖尿病管控“断层”

       几天前,杨芬准备睡觉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杨阿姨,您的睡前血糖有点低了,要注意发生低血糖。”电话那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内科护师石前芬提醒杨芬注意控糖。

杨芬的血糖情况为何医院知道得这么快?原来,她的手臂上佩戴了动态血糖监测仪,一旦血糖出现异常,医院的全病程血糖管理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医护人员将通过电话等形式及时进行远程处理,告知患者自我管理的注意事项。

     “有专人一对一帮忙管理血糖,当然方便又放心。”杨芬以前到门诊复诊治疗,需要排队挂号,费时费力。现在她复诊有了“绿色通道”,很快便能完成。

       在院外,糖尿病患者居家监测与医院指导脱钩、患者失访率高等因素,阻碍了医护人员对其全病程管理。高陈林表示,医院的糖尿病全病程血糖管理服务让患者拥有了专属“管家”,能够弥合糖尿病管控的“断层”。专业医护团队会按时随访,耐心解答患者在糖尿病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计划,确保疾病管理的连贯性。患者也可以将血糖数据自行上传至该院互联网医院的全病程管理栏目。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这些是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病”。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每半年应至少做一次血糖检测;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应及时就医、及早治疗。高陈林建议,预防糖尿病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血糖水平的异常变化,同时做好体重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减少熬夜等。 (曾念 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