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医生,能与众多行业专家同台对话,将先进的治疗理念带给群众,我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3月,泸县人民医院潮河分院消化内科医生陈秋在医共体总院的推荐下,应邀做客人民日报“两会健康策”直播间,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周丽雅、宋志强等全国知名专家同台共话幽门螺杆菌防治。这场跨越地域与医院等级的对话,不仅是基层医生专业能力的生动展示,更是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的缩影——通过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推动理念融合、技术赋能和资源共享,让基层医生成长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让先进医疗真正惠及区域百姓。
理念融合
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
医共体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优质医疗服务,明确县镇两级医生的职责定位,推动基层医生观念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自2019年建设之初,泸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就提出了“关口前移、医防融合”“大健康”等理念。通过组织培训、案例分享、总院医生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公卫绩效考核等多种方式,将“预防为主”“早筛早治”的理念植入基层医疗实践。让基层医生在总院的指导下,逐步从“被动接诊病人”转向“主动健康管理”,通过健康档案动态管理、重点人群干预随访、社区健康大讲堂等服务,显著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截至2024年底,医共体共签约服务22万余人,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未病先防少得病、小病防变不出镇”的健康红利,真正实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技术赋能
从“经验诊疗”到“科学处置”
提升基层医生常见病、慢性病规范化处置能力和急症、重病筛查辨别能力,是基层医生能否当好“守门人”的关键。近年来,泸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通过开设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提供免费进修机会、转送患者跟诊、“四下沉”(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五位一体”(上级专家巡回坐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业务培训、督导考核)、学科共建等方式为基层医生赋能。以陈秋所在的潮河卫生院为例,通过对消化内科医生的进修培养和规范化培训,该院的幽门螺杆菌规范化治疗率三年内提升了近30 ,家庭筛查覆盖率增长了3倍。消化道早癌诊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应用和推广,也让更多的早癌患者及时获得规范诊治,有效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
资源共享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医共体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统筹调配,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等十大管理中心的建立,为基层医务人员营造出“标准统一、流程清晰”的工作环境。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超声、临床检验、远程会诊等十大业务中心的高效运行,让基层医生在面对疑难病例时有了足够的底气。患者在乡镇做了检查,数据可实时同步至总院,由总院专家团队出具诊断报告。遇到危重病例,还可通过“一键应急响应系统”实现“上下联动、无缝转诊”。群众不仅能在家门口看上病,而且能享受与县级医院同质化的服务,真正体现了“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通过对基层医生理念、技术、资源的全方位赋能,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彻底打通。基层医生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军协同”,群众从“看病难、看病贵”转变为“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未来,泸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将进一步深化智慧医疗应用,探索跨区域医疗协作,推动健康管理向家庭化、个性化延伸,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健康全过程连续服务。正如陈秋所言:“医共体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希望的传递。”这份希望,正化作万千基层百姓的健康福祉,书写着新时代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何小萍 赖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