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风湿免疫科医生黄小燕——
用经验与温度 破解疑难病密码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清晨7点半,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黄小燕已早早坐在诊室,认真地翻看着随访记录。在她所接触的患者中,既有前来随访的熟悉面孔,也有一些新患者。这些新患者面露迷茫,而黄小燕的职责,就是为他们解开疾病的谜团,引领他们踏上与疾病斗争的征程。

       曾经,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因腰背部疼痛四处求医,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尝试多种治疗均无效果。他满怀无奈来到黄小燕的诊室,手里紧攥着一沓外院体检报告单。黄小燕凭借丰富经验,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后,怀疑他患的并非普通腰肌劳损,极有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进一步检查检验后,证实了她的判断。得知患病后,小伙焦虑恐惧不已,黄小燕耐心地用专业知识为他讲解病情,安抚他的情绪。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治疗和一系列功能锻炼,小伙逐渐恢复,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在之后的时间里,小伙坚持锻炼并定期随访治疗,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还顺利成家立业。

     “风湿免疫科,往往是疑难病诊治中心。”黄小燕感慨地说。她接诊过许多被误诊的患者,像被当成“湿疹”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有因口干、眼干掩盖了肺、肾、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这些疾病不仅难以根治,还可能随着病程进展损害多个器官。因此,早诊断、早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极为关键,这也考验着医生的经验。

       自2009年简阳市人民医院筹建风湿免疫科以来,刚毕业的黄小燕就成为建科“元老”之一。16年来,她亲历了基层风湿免疫病诊疗的困境:医务人员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漏诊误诊率高;患者依从性差,管理困难;治疗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等。

       黄小燕在工作之余不断学习,提升诊疗水平。此外,她还经常到基层为医务人员和群众科普风湿病知识,培训基层医生识别疾病的“预警信号”,让更多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今,简阳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已填补了区域该类疾病诊疗的空白,但他们的“战役”仍未结束。诊室里,黄小燕继续在症状、查体与体检报告的裂隙间抽丝剥茧;诊室外,她将继续做好疾病科普,将防治关口一步步前移。虽没有精密仪器的加持,但她十年如一日,用经验与温度,为患者筑起一道抵御病痛的堤坝。 (图/黄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