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5年03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ICU里的温度
□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 李倩倩

       最近,我们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上面写着:“病痛无情,感恩有你。”

       这简单的八个字,承载着患者家属最真挚的谢意,也让我们再次思考:在ICU(重症医学科)这个与生死交锋的战场,冰冷的仪器、刺耳的警报和复杂的治疗之外,我们能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什么?

       答案是——人文关怀。

       ICU的患者常因气管插管、意识障碍而无法表达需求,因此,我们不仅是护士、医生,更是患者与外界沟通的“翻译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评估,我们精准捕捉患者的疼痛信号,用镇痛镇静技术缓解不适,更用语言安抚、肢体触碰传递安全感。

       ICU门外,家属的焦虑与无助不亚于患者的病痛。我们常说:“治愈一个患者,就是治愈一个家庭。”每日探视时间,我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家属解释病情,用共情化解家属的恐惧。

       医学科技的进步让更多生命得以延续,但技术的终极目标不是“延长生存期”,而是“守护生命的质量”。在抢救与安宁疗护之间,我们选择倾听患者和家属的意愿,用专业引导而非强迫干预,让医疗回归“人”的本质。

       在ICU,高强度的工作和频繁的生死考验容易让人麻木。但我们深知:医护的“心”若冷了,患者的“希望”便无处安放。

       通过心理督导、叙事医学分享,我们学习在救治中保持专业与温度,用同事间的支持抵御职业倦怠。

       一位病情危重仍向我们竖起大拇指的老爷爷,一个在监护仪警报声中仍对我们微笑的老奶奶……他们的坚韧,是我们坚持人文初心的力量源泉。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ICU,这句话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我们无法承诺“每一次的抢救都能起死回生”,但我们承诺:在患者最脆弱的时刻,有一群人始终以专业为盾、以人文为灯,为生命托底,为希望守候。

       这面写有“病痛无情,感恩有你”的锦旗,既是家属的肯定,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前进之路。我们愿继续以敬畏之心、仁爱之术,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能被温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