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草莓正大量上市,但部分社交平台上却流传着一类言论,声称“有一种病叫‘草莓瘟’,孩子吃了草莓后会发烧、咳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同时还强调“大棚里种出来的草莓是反季水果,违背自然规律”,建议大家近期不要食用草莓。这些说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人甚至对反季水果产生了疑虑。
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解释,如果采用露天栽培模式,即不搭棚、不覆盖地膜等最原始的种植方式,草莓一般在8~9月左右开始种植,第二年春天或夏天结果。而大棚草莓一般在9~10月开始种植,早的当年12月可以采摘,晚的次年1~3月陆续采摘,一直持续到5月。“因此,从时间节点来看,当前上市的草莓称不上反季水果。”阮光锋说。
“即便草莓出自大棚,也不会因此带来有害影响。”阮光锋表示,大棚只是为草莓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它们在非自然生长季节也能顺利结果。在这种环境下,草莓依然遵循自身的生长规律,并不会凭空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说,大棚草莓和自然生长的草莓本质上并无区别,营养和安全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
对于大棚草莓可能带来“草莓瘟”,导致发烧、咳嗽等感冒症状的说法,阮光锋认为缺乏科学依据。“首先,无论是医学界还是食品领域,都没有‘草莓瘟’这一名词。其次,目前本就是呼吸道疾病流行季,感冒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孩子本身就处于感冒潜伏期,或刚好感染病毒,又恰好吃了草莓等,此时出现的感冒或不适症状实际与草莓没有直接关联,不能盲目归咎于食用草莓。”
阮光锋表示,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现在很多蔬果都能实现反季节种植。常见的反季蔬果主要有三大来源:
长期保存。随着果蔬长期保鲜、保存技术的发展,把“应季”的蔬果留存到其他季节非常容易实现。比如,可在温暖的季节,把香蕉、葡萄等常见水果利用冷藏等技术保存到冬季销售,以满足全年的供应。
异地种植。有些蔬果在某地是反季,而在另一个地方可能正当时。比如,北方的冬天几乎很难见到蔬菜生长,而广东、海南等南方城市却因为气候温暖,很多蔬果依然生机盎然。
大棚种植。大棚可以模拟蔬果需要的成长环境,使其在任意一个季节都能正常生长成熟,这是目前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
阮光锋说,长期保存、异地种植的蔬果在运输、保存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一些保鲜技术和手段,但只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都是安全的。大棚蔬果和自然生长的蔬果没有明显差异,它们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像草莓等蔬果对光照和水分要求高,还需要种植环境温度、湿度适中,在大棚里种植反而比露天种植品质更好。所以,不能简单认为反季蔬果就更不健康。此外,有些人可能觉得反季蔬果会使用更多化学药剂、生长激素。对此,阮光锋表示,即使是应季蔬果,在种植过程中也会使用农药等药剂,反季蔬果只要确保规范种植,农药残留等不超标,正常食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据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