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5年03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杏林巨擘陨落 师恩铭记心间
——深切缅怀恩师王成荣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陈淑涛

       3月22日,四川省第二中医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大家、川蜀“衷中参西”妇科流派奠基者王成荣,于成都安详辞世,享年96岁。

       恩师驾鹤西去,我望着诊室里那张空荡荡的椅子,往事历历在目,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是“送子爷爷”“妇科圣手”

       王成荣老师生于1928年,那个年代,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幼时的他,目睹了苍生的疾苦,一颗“医道济世”的种子,就此在心底生根发芽。1948年,他考入四川医学院,专攻西医妇科。1956年,又到成都中医学院继续攻读中医,师从卓雨农、凌一葵、周仲夷等名医,潜心钻研《内经》《难经》等著作。1970年,他扎根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妇科,从一名平凡医者,一步一个脚印,渐成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还荣获“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

       七十年行医路,他创立了“衷中参西”体系,培育了无数中医人才,疗愈万千患者,因此,他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送子爷爷”“妇科圣手”。

       老师的学术成就斐然,其根源在于“衷中参西”思想,他巧妙地将《黄帝内经》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出“冲任为女性生殖健康之钥”的理念,以“病-证-效”三位一体模式,破解妇科顽疾。

       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老师深入研究,提出了“火郁胞宫”模型,创新性地将胰岛素抵抗与中医的“相火妄动”联系起来,进而创制出“清化汤”。这一成果令人瞩目,临床实践中患者排卵恢复率高达82 ,并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他结合《伤寒论》中的桂枝茯苓丸与现代再生医学,开发出自拟方,在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方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效果比常规西药高出35 ,给众多妇科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在诊疗方式上,老师首倡“双轨制”,先借助西医检查明确病种,再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就拿子宫肌瘤为例,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对于瘤体小且无症状的,采用“消癥散结方”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黏膜下肌瘤引发贫血的患者,则建议通过宫腔镜切除。这种“择善而从”的理念,开启了川蜀中医妇科流派中西医结合的崭新篇章。

       他将大医精诚融入骨髓

       一直以来,老师坚持以儒家的“知行合一”为根基,构筑起“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闭环。他常常训诫我们这些弟子“人一能之己百之”,要求我们既要深研《内经》《伤寒》等经典中医著作,又要时刻关注现代医学前沿。

       老师收徒,入门弟子需经历三年“静默期”,在此期间,需抄录千张古方,铭记五百首经典配伍;到了中期即可随老师查房,学习“病证双审”之法,即先通过西医确诊,再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想要出师,必须独立剖析百例疑难病案。同门回忆道,在机械抄方的时候,老师引用《周易》里的“穷则变”来点化他,老师说:“辨证就如同解卦,需要我们从脉象的浮沉之间敏锐地捕捉病机的转枢。”

       在医德修养上,老师一直秉承“仁者爱人”理念,将“三问诊脉法”奉为临床铁律:问疾苦更问忧惧,诊脉象亦诊心神。

       2015年,一名32岁的闭经患者,被西医诊断为“卵巢早衰”,老师在诊疗时,却从她的脉象弦细、眼神游离中察觉端倪。经过耐心开导,方知患者因家事产生了抑郁轻生的念头。他不仅开具疏肝解郁方,更连续三个月每周与其谈心,最终帮助患者走出了阴霾。当患者月经复来的那一天,还专程携“再生父母”匾额前来致谢,老师只是淡然回应:“医者本分,替天地补缺漏。”此等风骨,让我们这些弟子深深铭记:“老师是将大医精诚融入骨髓的人。”

       他心中所念皆是病人

       老师在患者与弟子心中,既是治学严谨的宗师,亦是慈爱如父的长者。

       诊室的木匣里珍藏着数百封患者给他的书信,每一封都记录着温馨瞬间——有山区农妇手绣的“再世华佗”土布锦旗,也有不孕症患者诞下双胞胎后的全家福。

       我想起初入师门时,随老师出诊紧张得不知所措,他轻拍我的肩头安慰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用心感受脉象。”他手把手教我搭脉,详解脉象微妙。那双手,温暖而有力,传递着医者仁心。

       老师常说:“医者父母心。”对待病人就是要和蔼可亲,无微不至。曾有位顽固性失眠老奶奶,多方求医无果,最后求助于老师。他精心辨证,开具安神方,还叮嘱我常去探望。经过三个月的调理,老奶奶终于能安然入睡。她拉着老师的手泪如雨下,老师却谦逊地说:“医者本分。”

       学术上,老师倾囊相授。我们每遇疑难杂症,他都会耐心指导,从病理至用药,毫无保留。他说:“中医要传承,更要创新。你们年轻人要勇于探索,为中医药发展贡献力量。”

       老师生活简朴,诊室里常常挂着“大医精诚”字画。工作上一丝不苟,上午坐诊常至下午两点,下午则忙至晚上七八点。他说:“病人远道而来不易,不能让他们白跑。”这种忘我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位弟子。

       去年冬天,老师身体日衰,但仍坚持出诊。我劝他多休息,他却说:“病人等着呢,不能辜负信任。”直至生命尽头,他心中所念仍是病人与中医事业。

       锦江潺潺,青羊宫钟声悠扬,而妇科诊室那椅却空留余温。老师以毕生心血书写“大医精诚”,化作三千弟子手中的脉枕、药方与仁心。那本《黄帝内经》,批注密布,是他智慧的见证;诊室淡淡药香,是他心血的芬芳。我将铭记教诲,传承“大医精诚”精神,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