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
AI+3D打印助髋关节畸形患者正常行走
□本报记者 李芯怡

       71岁的徐婆婆(化姓)终于能正常走路了。

       看着眼前这位慢慢扶着墙边走路的老人,很难相信在几天前,她还在为左腿髋关节严重畸形影响生活而烦恼。徐婆婆能有如此明显的变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3D打印+AI术前精准规划技术。

       病痛折磨了她50多年

       在徐婆婆十几岁的时候,她时常觉得左腿会“痛一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加之经济原因,徐婆婆选择了“忍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情况越来越严重,她的左腿甚至比右腿短了整整5厘米。因此,徐婆婆不得不弯着腰走路,以至于现在驼背的情况也变得越发严重。

     “这回痛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了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经相关检查,徐婆婆被诊断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如今已出现股骨头坏死、髋关节严重畸形、骨缺损巨大等症状。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及时干预,其带来的危害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当孩子开始站立和行走时,髋关节的异常受力会导致跛行等步态异常问题。长期如此,还会影响骨骼发育,造成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问题,严重影响孩子的体态和身体平衡能力。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阶段,髋关节发育不良引发的磨损和退变加速,患者会更早地出现髋关节疼痛的症状,尤其是在长时间行走、运动后,疼痛会更加明显。

       在“废墟”上重建关节

       骨科主任医师李璐兵介绍,正常髋关节里,“碗状”髋臼会稳稳包裹“乒乓球状”股骨头颈,维持关节稳定与活动。但徐婆婆的髋臼发育异常,只长成“小盘”,无法包裹股骨头颈,导致其长期脱位。由于多年未得到有效治疗,徐婆婆的病情复杂,治疗难度极大,宛如在废墟上重建房子。

       为此,李璐兵主任团队决定采用3D打印+AI术前精准规划技术,帮助徐婆婆“重建”髋关节。通过3D打印,将髋关节按1:1比例打印成实体模型,能直观呈现髋臼和股骨头颈的细节,如骨缺损位置、大小等,为手术提供精准参考。

       AI则依据大量临床数据和徐婆婆的具体病情,模拟多种手术方案,评估各方案的可行性与预期效果。如此一来,医生便能选出最佳方案,确定植入物的类型、大小和放置位置,规划手术路径,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和创伤。

       在李璐兵看来,3D打印技术和AI是帮助医生突破复杂手术困境、提升治疗效果的得力助手。他坚信,这两项技术未来将会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术前,李璐兵团队还联合多学科会诊,完善术前规划,预防术中突发状况。全方位的保障使得手术顺利完成。

       优质护理助力快速康复

       想要加速康复,术后护理工作必不可少。从徐婆婆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起,骨科主管护师黄华就带领团队接过了“康复接力棒”。

       早在术前,黄华就带领团队针对徐婆婆的身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了防止患者的左腿髋关节出现再次脱位或其他并发症,我们为她使用了梯形枕和丁字鞋。”黄华介绍,梯形枕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可有效避免大腿的内旋,而丁字鞋则让徐婆婆的腿部在活动时始终保持直线,稳定了髋关节的位置。

     “很多老年患者,术后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下地走路。”为此,黄华在徐婆婆麻醉清醒后,第一时间走到她的病床旁,为她讲解下地走路对康复的重要性。她还拿出了之前成功康复患者的案例资料,展示了他们从最初害怕下地到逐渐恢复正常行走的过程。徐婆婆看着这些资料,眼中的恐惧渐渐减少,多了几分期待。

       等徐婆婆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后,护理团队开始引导她进行康复训练。术后第二天,徐婆婆就可以下地行走了。“50多年了,我没想到我居然可以正常走路。”这是徐婆婆下地走路时说的第一句话。

       如今,在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徐婆婆已顺利出院,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