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5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骨折康复期 如何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邓小兰

       骨折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从轻微的骨裂到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都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康复期。许多患者在骨折固定后,误以为只要“静养”就能恢复健康,实际上,科学的功能锻炼才是避免后遗症、加速康复的关键。

       康复期为什么要重视功能锻炼

       预防“用进废退”的生理规律:人体骨骼和肌肉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长期制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例如,上肢骨折后若完全不动,3周内肌肉体积可能减少20 ;下肢长期不负重,骨密度每月下降1 ~2 。功能锻炼能有效维持关节活动度,延缓肌肉萎缩。

       促进血液循环与骨痂形成:适度地活动能增加局部血流量,为骨折端输送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临床观察发现,科学锻炼患者的骨痂形成时间平均比完全制动患者缩短10~15天。

       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可能引发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危险并发症。早期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心肺功能,降低这些风险。

       功能锻炼的三大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从被动到主动。功能锻炼需要分阶段推进,急性期(伤后1~2周),以肌肉等长收缩为主;骨痂形成期(3~6周),开始关节被动活动;骨痂塑形期(6周后),逐步增加主动运动和负重训练。

       无痛原则:锻炼时轻微酸胀感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出现尖锐疼痛应立即停止。“疼痛是身体的报警信号”,强行忍痛锻炼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系统性原则:功能锻炼需要兼顾损伤部位针对性训练、全身协调性训练、健侧肢体代偿性训练。

       分部位功能锻炼指南

       上肢骨折(如桡骨、尺骨骨折):手指功能训练,伤后第3天开始握拳-伸展练习,每日3组,每组20次;肘关节活动,4周后在保护下进行屈伸训练,可借助健侧手辅助;肩关节维护,用悬吊带固定时,仍需做钟摆运动防止粘连。

       下肢骨折(如胫腓骨、股骨骨折):踝泵运动,仰卧时反复勾脚尖、绷脚尖,每小时10次,预防血栓;直腿抬高:卧床期间保持膝关节伸直,抬腿至30度维持5秒;渐进负重,使用拐杖时先尝试10 体重负重,每周增加10 ~15 。

       脊柱骨折:核心肌群激活,仰卧位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缩;桥式运动,屈膝抬臀,保持肩-髋-膝成直线;翻身训练,保持脊柱轴线稳定,像“圆木”一样整体翻转。

       功能锻炼常见误区与风险规避

       误区1:越早活动越好。某患者股骨骨折后第3天就下地行走,导致钢板螺钉松动。实际上,具体锻炼时机需遵医嘱,粉碎性骨折通常需要更长的制动期。

       误区2:只锻炼伤处就行。长期单侧负重会导致健侧关节劳损。建议进行坐位哑铃弯举、健侧腿单腿站立等对称性训练。

       误区3:热敷能缓解所有不适。急性期(48小时内)应冷敷减轻肿胀,后期才转为热敷。锻炼后若出现持续红肿,需警惕感染或过度劳损。

       辅助功能锻炼的实用技巧

       利用日常生活场景锻炼:刷牙时练习患侧手指抓握;看电视时做踝关节绕环;洗碗时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

       心理调适方法:记录康复日记,每周对比关节活动角度;设置阶段性目标(如“本周能自主拿水杯”)。

       营养与作息配合:保证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相当于500ml牛奶+200g豆腐),维生素D可通过每天15分钟日照补充。避免熬夜,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时分泌最旺盛。

       何时需要就医复查

       原骨折部位突发剧烈疼痛,关节活动时有骨摩擦感,皮肤出现异常红肿或温度升高,肢体远端出现麻木或苍白。

       最后提醒,科学的功能锻炼不是与身体对抗,而是通过智慧的方法唤醒机体的自愈潜能。把握好“休息”与“活动”的平衡点,您定能重新获得灵活自如的行动能力。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算数,坚持下去,健康终将如期而至。 (邻水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