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5年03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吃太胖 或许是焦虑在作祟
本报记者 白华宇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开展“体重管理年”系列活动,推动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减重再次成为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今,不少人都有体重焦虑,感觉自己太胖想减肥,却一直无法在吃东西上妥协,甚至有人会无法控制地进食,经过多方诊断,才知背后是心理问题。

       25岁的小姜在成都市高新区工作,近期发现自己的食量难以控制,体重飙升,觉也睡不好。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后,才发现自己有轻度焦虑倾向。“这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我又是独居,医生说我有可能通过进食代偿了自己的压力,要先缓解焦虑情绪。”

     “吃太胖,或许是焦虑在作祟。”3月17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大科主任、心理治疗师李云歌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她说,在临床诊疗中,因焦虑情绪引发暴食行为从而导致肥胖的案例不在少数。

       焦虑引发暴食

       身体成“情绪容器”

     “暴食障碍在门诊中较为常见,患者往往是用进食来替代对焦虑情绪的处理。”李云歌举例说,有一位男性患者,由于在生活中遭遇了不顺,内心十分焦虑,就通过大量进食油脂类食物和饮酒来缓解。三年里,他因为急性胰腺炎三次住进了重症监护室(ICU)。

     “暴食其实是一种代偿行为,就像有些人心情不好会喝酒一样,这些患者是用食物来填补内心的情感空缺。”李云歌介绍,进食障碍有不同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最严重的是厌食症,其致死率在10 到40 之间,一些模特就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瘦而患上这种病。其次是贪食症,患者会过度进食,然后通过催吐等方式来避免发胖,比如使用胃肠引流管。而暴食障碍相对较轻,在患者中也更常见,表现为无法控制的大量进食,并且通常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像一次吃很多饺子、粽子、面包等。

       识别预警信号

       及时寻求帮助

     “很多暴食患者在进食时,其实并不能享受到食物的美味,只是机械地往嘴里塞东西。”李云歌说,她的一些患者会把自己吃的东西拍给她看,早餐的量甚至够正常人吃三天。而且,暴食行为还会导致代谢紊乱,让人更容易发胖。

       那么,怎样判断自己的进食行为是否已经出现了问题呢?李云歌提醒市民,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警惕了:

       ·无法控制自己的进食量,明明已经吃饱了,还是停不下来;

       ·通过极端的方式来减肥,比如过度节食,结果导致代偿性暴食;

       ·进食行为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损害,比如出现肥胖相关的疾病。

      “如果发现自己无法保持均衡的饮食,或者进食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就应该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李云歌说。

       减重需全面兼顾

       更要有耐心恒心

       对于想要减重的人,李云歌从心理医生的角度给出了建议:减重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关注饮食或者运动,而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整。

       一是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二是抽空同家人、朋友一起愉快地进餐,减少一个人进食时的孤独感,从而吃得更少;

       三是树立正确健康观和减肥观,享受减肥的过程,不要让其成为心理压力和焦虑点。

       同时,李云歌还提醒大家要避免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不要认为越瘦就越美,过瘦和过胖都是不健康的;不要急于求成,采用极端的节食方式来减肥,这样很容易导致暴食反弹。

     “健康的减重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有耐心和恒心。”李云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