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新型手术疗法
为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点亮曙光
□本报记者 李芯怡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在60岁及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达983万。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近日,记者获悉,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开展的一项名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ous Anastomosis,LVA)的新型手术疗法,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家属

    “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也想试一试”

       2020年,汤女士就察觉到了母亲的异样:“脾气非常不好,动不动就发火。”起初,她只当母亲是操劳过度,并未太过在意。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母亲的症状越发严重,从遗忘物品放置位置发展到找不到回家的路。

       汤女士立刻带着母亲前往医院检查。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母亲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看到母亲大脑中那如同蛛网般肆意蔓延的淀粉样蛋白沉淀影像时,汤女士的心沉入了谷底。

       多年来,母亲一直接受口服药物治疗,但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逐渐加重。汤女士四处求医,了解到一种名为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的新技术,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但省内尚未开展。无奈之下,她准备带母亲前往外省就医。偶然间,她得知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已成功开展了这项新技术。“我立刻将母亲从简阳接到成都,第二天就办理了入院。”汤女士说,“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也想试一试。”

       接诊汤女士母亲的正是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志,他也是这项技术的带头人。

       杨志介绍,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是利用超显微外科技术,在患者颈部建立淋巴管与静脉之间的旁路连接。该手术的核心理念是解除因局部淋巴结或淋巴管受阻所致的淋巴回流障碍,通过降低颅内淋巴系统的局部压力,使含有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等有害物质的淋巴液得以迅速排入静脉系统。这种机械性“疏通”作用有助于恢复大脑脑脊液与间质液的正常流动,进而加快有害蛋白质的清除,为改善神经细胞功能提供可能。“简而言之,就是重新为患者开通脑内代谢产物的排污通道。”

医生

    “一个姿势基本要维持到手术结束”

       人体颈部血管分布复杂,且部分血管十分纤细,例如淋巴管和部分静脉血管,管径仅有零点几毫米。在如此微小的区域内精准定位,对医生的眼力是极大考验。手术操作需要在显微镜放大二三十倍的情况下进行,医生不仅要克服视觉上的疲劳,还要在放大的视野中精准分辨不同的血管结构。

       不仅如此,不同个体的血管结构也不同。杨志解释:“有时难以找到粗细匹配、位置合适的血管进行连接。而一旦遇到周围没有合适静脉的情况,医生可能需要从远处游离静脉,甚至从其他部位取静脉来搭桥相连。”他称,“这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还提高了手术风险。术中根本不敢大幅度活动身体,一个姿势基本要维持到手术结束。”

       不过,作为经验丰富的血管外科医生,杨志除了本身技术过硬,还有“法宝”——荧光显影技术。当面对那些纤细且位置隐蔽的淋巴管和血管时,荧光显影设备就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淋巴管管径极细,盲目寻找不仅耗费时间,还可能在未找到前就弄乱周围组织。借助荧光显影,医生能通过设备发出的特殊光线,让淋巴管在微光环境下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大致确定位置,为手术操作提供精准方向。完成淋巴管和静脉的吻合后,荧光显影技术还能用于验证手术效果。通过特定的荧光剂注入,吻合部位若通畅,就能看到荧光沿着管道流动,呈现出明亮的影像。这如同为医生点亮了一盏确认手术成功的“信号灯”。

     “她在陌生的环境能找到厕所了。”看到母亲的改变,汤女士非常高兴。同样满心欢喜的还有赵先生,他的母亲是一位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经朋友推荐,他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杨志。经综合评估,赵先生的母亲符合手术指标。术后,赵母恢复情况非常理想,效果显著。赵先生非常兴奋:“好神奇哦!我以前问她啥,她都不会回答,现在居然能回答我的问题了,脾气也好多了。”

       从今年1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杨志已成功完成十余例手术,患者术后症状均有一定改善。他提醒,由于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患者都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对于该项技术,他和团队会不断精进探索,并进行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