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2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成都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据健康成都官微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成都市被表彰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方。


近年来,成都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改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和联动协同,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22.71%,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76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94/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15‰,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以“强引擎”为支撑
高位推动医药卫生综合改革


成都市建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三医”的高效改革决策机制。厘清改革任务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测、督查、通报、约谈、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6项工作推进制度,形成改革推动合力。多次邀请三明医改专家开展“三医”联动改革经验教学,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以“公益性”为导向
强化“三医”联动协同改革


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思路,成都市开展4017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提高。


推进“4+7”药品集采试点,常态化高标准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将集采节约的0.93亿元医保资金拨付医疗机构分级分档精准留用。


截至2021年,全市纳入总额控制下按病组分值付费结算医疗机构达809家,结算病例达258.63万例,结算金额115.92亿元,占医保付费比例达72.44%,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4.50%、77.36%。
开展国家级长期照护险试点,形成覆盖面广、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照护体系。


以“供给侧”为重点
构建优质高效分级诊疗体系


成都市组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139个,市级财政每年投入2100万元支持医联体建设。中心城区探索网格化城市医联体模式,对“下沉人员待遇、诊疗服务收费标准、病人住院转诊报销、药品耗材衔接”等10项政策给予突破支撑。


远郊区县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将231家村卫生室纳入统筹管理。


投入35亿元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与诊疗设备提档升级,开展村卫生室公有化标准化建设。


市、县两级均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监督中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700多个。


以“高质量”为目标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发展


严格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建立公立医院长效投入机制,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合规的长期债务。


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级试点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形成“赋权、增能、减压、共治”的成都样板。


在36家公立医院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落实“两个允许”要求。


启动市属医院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提升市域诊治疑难病水平,医疗服务满意度在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位居全国第一。


以“大健康”为统领
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推动疾控机构提档升级,全市县级疾控机构均达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国家标准上提高10元/人,增加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种、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慢性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市级服务项目。


构建市—县两级覆盖全域的精防、癌防服务体系,22个区(市)县建立精防办、县级癌防中心。


高质量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占比达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