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5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破解生死局
“止血特攻队” 打赢抗凝战

     “快来人啊!老张晕倒了!”

       不久前,70岁的张大爷正在田间劳作,突感胸口剧痛,眼前一黑便重重摔倒在地。他的脸直接磕       在了田坎上,鼻腔和耳朵瞬间涌出鲜血,路过的村民连忙拨打了“120”。

       死亡率高达67 

       3次除颤恢复心跳

       17时20分,120救护车呼啸而至,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就此拉开帷幕。

       17时45分,张大爷被推进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何小刚迅速为他查体,心电监护仪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虽然颅脑CT检查显示张大爷并没有脑组织出血,但因颅骨多处骨折,导致右边耳朵和鼻腔一直在出血。“活动性出血+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高达67 。”何小刚解释,因为急性心梗需立即进行抗凝处理,但创伤出血反而需要保留凝血功能,进行止血处理。抗凝和止血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这简直是让医生在“油门”(溶栓)和“刹车”(止血)间精准做选择。

       急诊科赶紧通知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会诊。

       18时10分,张大爷刚被推进EICU,监护仪突然爆出刺耳警报——室颤。张大爷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突然短路”,需要通过除颤强行让心脏“重启”。

     “准备除颤,所有人离床。”急诊科医生邓鑫尧一把抓起除颤仪,在电刺激下,张大爷心率勉强恢复。但3分钟后,因室颤又为他进行了二次除颤。

       因为急性心梗造成了张大爷的反复室颤,他随时可能死亡。而此时又面临着抗凝和止血的矛盾风险,究竟是搏一搏还是保守治疗?

       医生与患者家属紧张地沟通着,最后决定,优先解决心梗,完成心脏介入手术,先把命保住。

       18时20分,经过三次电击,张大爷恢复窦性心律,随后被送往介入室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团队携手破危局

       患者送锦旗表感谢

       18时53分,冠脉造影显示,张大爷的右冠脉已经闭塞——典型的“断头征”。

       心血管内科医生屏住呼吸,将两枚支架精准送入血管。血流恢复的瞬间,但危机远未结束,随着肝素抗凝起效,暗红色血液从张大爷的鼻腔喷涌而出,瞬间浸透手术铺巾,张大爷的头面部开始血流不止。在介入导管室转往EICU途中,血液顺着铺巾不停滴落,整条路上都是星星点点的血迹。

     “血根本止不住。再这么流,人就没了。”护士抱着血浆袋狂奔。

       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快速填塞耳道、鼻腔止血,急诊团队同步缝合可见出血点、添加止血药,心血管内科医生不停调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频率……EICU里,多学科医生组成“止血特攻队”不断忙碌着。

       这一夜,EICU灯火通明,医护人员反复奔波,血液浸透了一张又一张纱布。直到凌晨4点,血终于止住了。

       随后48小时,EICU医护团队一直监控着张大爷的出血风险,控制血压波动范围,不断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一周后,张大爷生命体征终于平稳,从急诊EICU转入心血管内科普通病房。

       日前,康复出院的张大爷让儿子送上锦旗,锦旗上红底金字写着:“生死时速创奇迹,妙手回春挽生机。”“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努力,我可能都见不到我爸爸了。”张大爷的儿子拉着医生的手连连道谢。 (杜林 何小刚 高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