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06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张建新 让更多公卫“成果”惠及群众
本报记者 陈丽娜

从事公共卫生事业近40年,他为各级政府提供50多项重大公共卫生决策咨询,很多建议得到肯定性批示,并被采纳和转化为政府的惠民工程。他认为,推动公共卫生政策出台,是公卫人一项重要的使命。


走遍四川21个市(州),为数百万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他坚信,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把研究成果、健康知识传递给群众。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社会服务,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道路上,他坚毅前行,执着而快乐。他说,“这是我非常愿意做的工作”。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建新。

他是“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关门弟子


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楼前,竖立着一位身穿旧式长袍、戴黑框眼镜的学者铜像,他双目炯炯有神,似乎在激励着学生们投身到公共卫生工作中去。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公共卫生之父”的陈志潜教授。他的“关门弟子”张建新身兼数职: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学会常委、国家艾滋病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儿少学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卫生政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本科毕业后,张建新原本打算考研,学习临床医学,但陈志潜教授招生的消息让他不禁“心动”,“陈老师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有着很高的声望,他一生只带了5个学生,我是最后一批。”张建新说。


“选择公共卫生作为终身职业,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决心。我们虽然也是医生,但公共卫生专业的医生面对的是整个人群的健康,尤其需要努力做的是让更多的穷人能获得健康的权利。”张建新依然清楚地记得陈志潜教授对他的教诲,并用40多年的时间去认真践行。


他的“艾防”工作让百万人受益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建新选择留校任教。1993年,张建新担任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主任,从那时起,他便经常到中小学开展健康促进工作。


有一次,在一所中学做学生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时,校长求助张建新,说学校有一个14岁左右的女孩怀孕了,但家长和学校都问不出原因。通过耐心询问,张建新了解到,这名女孩已经发生了性行为,但是她并不知道所发生的行为是性行为,也不知道性行为与怀孕有关。这让张建新很痛心,他认识到学生群体性教育非常欠缺。回到学校后,他立马申请当时卫生部的科研项目,在农村中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及预防艾滋病教育。
后来,张建新将艾滋病防治宣传的范围扩大,在社区、工厂、农村、学校、羁押场所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健康科普教育,通过线上线下让数百万人受益。


他提供的多项决策咨询惠及群众


2003年,张建新带领研究生对学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作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虽具有比较丰富的艾滋病知识,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也很高,并且学生中艾滋病感染者有增加的趋势。


张建新决定,必须加强对高校学生艾滋病的防控。所以,他根据调查写了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当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根据批示,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专门召开高校艾滋病防控的专题会议,张建新受邀参加,并在大会上作了发言。


多年以来,张建新陆续为各级政府提供50多项公共卫生决策咨询,很多建议得到肯定性批示,并被采纳和转化为政府的惠民工程。


“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不一样,它需要通过政府各个部门出台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所以公共卫生政策非常重要,是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措施。我的一些公共卫生决策咨询,能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多一份保障,作为一名公共卫生人,我感到非常欣慰。”张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