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吃饭就反酸 竟是心病
□本报记者 白华宇

       近日,家住内江的钟女士因“一吃饭就反酸、烧心”而饱受折磨。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未果后,最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找到了真正的病因——困扰她多年的并非胃病,而是心理焦虑引发的躯体症状。这一案例揭示了心身医学在疾病诊疗中的重要性,也为类似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反复求医未果

       发现焦虑“伪装”成胃病

       过去几年里,钟女士每次用餐后都会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她曾多次前往消化科就诊,尝试了中西医药物、针灸理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但症状始终反复。近几个月,情况进一步恶化:反酸加剧的同时,她还频繁感到胸闷、心慌、失眠,甚至对吃饭产生恐惧心理。

       今年2月,钟女士来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普外科医生汪雪在了解其病史后,联合心身医学科主任马中锐进行了跨科室会诊。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钟女士的胃部仅有轻微病变,无法解释其严重的躯体症状。进一步心理评估发现,她的焦虑程度已远超正常水平。

     “长期焦虑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反酸、烧心等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马中锐解释,这类患者往往因躯体不适反复就医,但检查结果多无异常,最终形成“检查无病—症状加重—更加焦虑”的恶性循环。钟女士正是典型案例:心理压力诱发生理反应,生理不适又加剧心理负担,若不干预心理问题,单纯治疗胃部症状难以奏效。

       心身同治

       走出“心病身治”误区

       明确病因后,钟女士被转入心身医学科接受系统治疗。医生为其制定了非药物干预方案,包括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调节脑神经活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患者自主调节生理状态)、团体心理治疗等。令人惊喜的是,短短三天后,她的反酸、烧心症状显著缓解,睡眠和情绪问题也同步改善。更让她意外的是,原本轻微的胃部问题无须额外治疗便自然好转。

       马中锐介绍说,临床中类似钟女士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因头痛、心悸、胃肠不适等症状辗转于多个科室,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却忽视心理因素的关键作用。“现代医学倡导‘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诊疗模式,尤其对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通过外科与心身医学科的紧密协作,为这类复杂病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多知一点

       出现这些情况,要考虑心理问题

       据悉,心身医学强调心理与生理的相互作用。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排查心理因素:

       一、反复出现躯体症状(如疼痛、消化异常),但检查未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二、症状随情绪波动加重,如紧张时心悸、焦虑时腹泻。

       三、长期失眠、疲劳,伴有无明确原因的躯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