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陈跃 潜心研制医用“核武器”
本报记者 蒲晓莉

提及“核武器”,首先闪现在大家脑海里的,是用于军事领域的原子弹、氢弹。但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核武器”却是用来祛除病痛、救死扶伤的一剂“良药”,深耕核医学领域30年的陈跃则是研制“核武器”的核心人物。在他的带领下,该院核医学科从曾经的“豆芽”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学科。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居全球核医学研究最活跃的机构第三名,陈跃为全球核医学研究最活跃学者第二名。


 不惧窘境
  他带领团队一往无前


“通俗地讲,核医学具有发现病灶和治疗病灶两个方面的作用。没病时用于检查诊断,几乎所有的肿瘤在它面前都无所遁形;同时,也可以用于疾病治疗。”陈跃说,核医学就是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然而,回想起医院核医学科起步之初的艰辛,陈跃深有体会。


1974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前身)新建同位素室,标志着该院核医学科起步。然而,这个新兴的医学高端领域,却面临设备奇缺和人才匮乏的窘境,因长期“门前冷落车马稀”,科室经营惨淡,许多医生选择另谋他路。


“既来之,则安之”。1992年,陈跃跨进“核专科”大门,暗暗立志“不怕冷落,一定要在核医学科有所作为!”1999年,他挑起科室主任的重担。


“要做就做到最好!”一个新战场开启,陈跃挽起衣袖,一边申请购置仪器,一边引进人才,并带领团队外出交流取经,他的每一个举动医院领导都“大开绿灯”。


“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陈跃作为“领头羊”,努力在科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自身进步和能力提高方面,调动大家积极性。


  2011年,陈跃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常青藤联盟大学)访问,赴美的半年中,他每天都泡在核医学诊疗室钻研,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机会。回国后,在陈跃的带领下,科室的整体实力很快再上新台阶,一些治疗方法在全国范围也是独一无二。


   注重转化
他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消除患者病痛,并非易事。而陈跃,硬是在一片荆棘丛生的无人区,走出了一条成功路。


2019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获批四川省核医学创新转化平台,这意味着省内开展核医药方面的合作,该院核医学科为首选单位。开展TBM精准靶向治疗骨转移瘤、锕-225和镥-177治疗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瘤等,大大提高了四川在诊疗一体化新技术临床转化方面的创新能力与地位。随即,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患者闻讯到泸就诊,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医学界人士到泸学习交流。


2021年,一名患有前列腺癌的成都患者再次到泸州治疗随访。在2020年以前,该患者在印度接受核素治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无法去国外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令他非常痛苦。了解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可以用核素治疗后,便到院接受治疗,现在生活质量很好,如获新生。


“用核素治疗前列腺癌这项技术,是国际上才开展了两三年的新技术。”陈跃介绍,此前,国内很多患者只能到国外接受治疗,一次至少需要10多万元的费用,现在国内有了这项技术,患者只需花费不到一半的费用就能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立足实际、面向未来。陈跃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加大科技创新,使更多放射性核素治疗新药物、新技术应用于临床,造福人民,全面破解进口“卡脖子”问题,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