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该病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一旦发生需及时就医治疗,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多发生在2岁以内,以4~10个月的宝宝最常见。肠套叠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腺病毒感染、辅食的添加、神经失调、遗传因素有关,其中肠道蠕动节律紊乱是最主要的导致原因。
肠套叠有哪些临床表现
腹痛:表现为突然性哭闹、身体屈曲抱腿。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后恢复如初或安静入睡,如此反复发作。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表现为烦躁不安;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表现为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呕吐:为早期症状之一,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出现呕吐,呕吐物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等。出现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腹部肿块:婴幼儿肚皮薄,哭闹间歇期可在腹部触及质地较硬的包块,形状如腊肠样,即为发生套叠的肠管。
果酱样血便:是肠套叠的重要症状之一,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 以上,血便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酷似果酱,又称果酱样大便。多数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于发病后3~4小时出现血便。
全身症状: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仅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有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为精神萎靡,高热、嗜睡、反应迟钝、昏迷及休克。发生肠坏死时可有腹膜炎表现,严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
发生肠套叠该如何治疗
当宝宝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就医途中需要禁食禁水,避免加重肠道负担。
小儿肠套叠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一般预后效果良好,但有复发可能。病程超过1~2天,有严重脱水、中毒或休克等症状,多需要手术复位或肠切除。
保守治疗:肠套叠时间短(48小时内),一般状况良好的,可以采取B超引导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进行肠管复位。灌肠过程中可能因肠管压力过大,导致出现恶心呕吐,易发生窒息误吸,需将宝宝头偏向一侧,并密切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发生。肠套叠整复后需暂禁饮食,按医嘱循序渐进,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手术治疗: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需手术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B超引导下水灌肠是目前治疗肠套叠的最佳方法,可避免X线对人体的伤害,同时液体的缓慢流动比空气对肠管的压力性冲击更舒适,也有效避免麻醉、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安全系数高。
怎样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小儿肠套叠发病原因不明确,故要科学喂养,循序渐进添加辅食,以免因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健全而不能适应。
合理膳食:饮食健康是预防肠套叠的重要措施之一。尽量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烫的食物,保持膳食均衡,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粗纤维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合理添加辅食:添加新的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添加后注意观察食用后的反应。
细嚼慢咽:进食过程中要注意细嚼慢咽,避免匆忙进食,减少进食过快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对减少肠套叠的发生有一定帮助。
规律饮食:保持饮食的规律性,尽量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肠道负担及肠道功能紊乱。
同时,要避免因为肠道感染而引起肠套叠。 (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