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5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这台骨科手术切口仅3毫米
□本报记者 方继莲

       随着机器人手臂在医生的远程操控下缓缓移动,精准定位、精确穿刺、骨水泥注入……每一个步骤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近日,在绵阳市骨科医院一场高科技与传统医学完美融合的“战役”悄然进行。绵阳市骨科医院脊柱科医生在北京朝阳医院脊柱专家5G远程指导下,成功为一名72岁患者实施基于5G网络与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双保险”为患者护航

       患者王大叔72岁,家住盐亭,因在家中锻炼时突感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自行站立行走困难,在当地诊所对症治疗后无明显缓解,遂到绵阳市骨科医院就诊,经脊柱科专家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腰4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

       为保证治疗效果,尽快完成手术,科室主任卿培东专家团队决定为王大叔实施“5G+骨科手术机器人PKP手术”。该手术是一种针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影响效果。医院计划采用“铸正”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同时邀请北京朝阳医院专家团队进行术中远程协作,“双保险”护航。该技术属全省前沿,在绵阳市内暂无相关报道。

       在做好充分术前模拟后,手术正式开始。副主任医师邓海涛暴露手术切口,在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专家5G远程指导下,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辅助,经皮腰4椎体右侧椎弓根穿刺,缓缓注入骨水泥。超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确保了北京专家与绵阳市骨科医院手术室之间的实时高清视频通信与指令传输,几乎达到协作“零延迟”。手术时长仅半小时,切口仅3毫米。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疼痛明显得到缓解,取得圆满成功。

       技术进步助推服务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绵阳市骨科医院持续攻关技术难题,2024年参加第三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以“5G远程助力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项目获医疗健康专题二等奖,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此次手术不仅是对绵阳市骨科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全面检验,更是对医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跨地域整合医疗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有力证明。

       通过引入先进的5G及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医院让绵阳及周边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微创、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医院表示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宽医疗服务边界,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位患者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