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21.1 ,预测2035年左右占总人口约四分之一。面对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骨骼疾病及其卧床后带来的并发症也尤为突出,骨折和骨骼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秉承“治未病”的科学预防治疗理念,帮助大家了解如何预防骨折、促进骨骼健康以及骨折后的积极治疗显得尤其重要。
骨骼健康的重要性
骨骼除了大家常规认识的支撑人体和运动的功能外,还是人体储存矿物质的重要“仓库”。当身体需要钙和磷时,骨骼这个“矿物质银行”中的矿物质可以被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正常的血钙和血磷水平。同时,骨髓也是人体主要造血器官之一。
老年人骨骼疾病风险因素
除了遗传因素外,普遍性老年人骨骼疾病主要风险来自以下因素:
骨质疏松: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下降,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平衡能力下降: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弱,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视力和感知减退:视力和感知能力的减退可能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反应变慢,增加跌倒的可能性。
慢性疾病和药物:某些慢性疾病和药物可能会影响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保养骨骼的“四条策略”
策略一:生活环境安全保障
户内居家环境包括三个注意事项。一是地面要保持干燥、整洁,避免有水渍、油渍或杂物堆积,铺设防滑地砖或防滑垫。二是家具布局合理,防止老人行走时碰撞或被绊倒。三是照明光线充足,常用区域可安装夜灯,方便老人夜间起身活动。四是卫生间及浴室安装扶手,配备防滑浴缸垫、淋浴椅。
户外出行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事项。一是出行路径选择平整、无坑洼的道路行走。二是公共场所地面光滑,老人行走时要格外小心,可借助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子女或陪同人员尽量陪伴在侧,随时提供帮助。
策略二:运动锻炼强化骨骼肌肉
力量训练:腿部力量可坐姿抬腿,老人坐在椅子上,双腿伸直缓慢抬起,保持数秒后放下,重复进行,能增强大腿肌肉力量。也可以手扶椅背踮脚尖练习锻炼小腿肌肉。核心肌群练习可仰卧屈膝收腹,腹部用力将肩部和上半身抬起,强化腹部、腰部肌肉。上肢力量可利用哑铃(重量要适宜)进行简单的手臂屈伸、侧平举等动作。
平衡训练:老人手扶固定物体尝试单脚站立,从几秒钟开始逐渐延长时间,锻炼平衡感;闭目站立,在安全环境下,手扶支撑物闭目站立,提高本体感觉,增强平衡能力。
柔韧性训练:每天进行简单全身伸展运动、转肩运动,活动肩部关节,提高身体柔韧性。
策略三:营养补充筑牢骨骼根基
钙摄入:每天应保证摄入适量钙。若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钙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等,碳酸钙含钙量高,但需在胃酸作用下溶解吸收,适合胃酸分泌正常的老人;枸橼酸钙则对胃肠道刺激小,可在空腹或进食时服用,适合有胃肠道疾病的老人。
维生素D促进:每日户外晒太阳20~30分钟,避开紫外线最强时段(上午10点~下午4点),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食用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或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制剂。
其他营养素协同:建议每天应摄入一个鸡蛋、一杯牛奶、50克瘦肉等确保蛋白质充分,绿叶蔬菜、坚果等富含维生素K和镁等营养素,通过多样化搭配,确保摄入全面营养成分。
策略四:定期体检早发现隐患
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尤其是女性绝经后、男性65岁以上等骨质疏松高发人群。骨密度检测能精准反映骨骼强度,一旦确诊,可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慢性疾病管理。慢性疾病会影响老人身体机能,增加跌倒风险。定期复诊,按医嘱规律服药控制病情,向医生告知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针对不良反应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犍为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