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4年1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孩子总是“机不离手” 怎么破
□徐佳

       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上瘾,似乎是父母、老师共同面对的难题。而家长们的“难”体现在,他们很难像学校那样,明令禁止孩子不接触手机,这是因为有时候父母越禁止,孩子反而越去做。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手机拿得起放得下?来看看专家怎么说。

       在中学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经常会有家长因为手机来向我诉苦。有的家长说,孩子总是机不离手,不管看着心烦,一管常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也有的家长说,没收了孩子的手机,过两天又发现一部,再没收又发现,让人哭笑不得;还有家长曾声泪俱下告诉我,他和孩子为了手机的使用互相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希望老师能代为保管孩子的手机……

       事实上,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对手机依赖不大,绝大多数手机问题往往来源于校外和家庭。作业不会做就用手机搜答案;游戏玩起来就停不下来;刷视频、聊天、听音乐占用大量时间……对于学生们而言,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让他们拿得起、放得下,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智慧。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

       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成长之路上,家长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不可以”“不许”“不要”,但是却鲜有孩子能做到令行禁止。有的孩子反倒偏偏做一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例如玩手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而这样的对抗通常发生在一些个性比较强的孩子身上。当家长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偏偏要玩,其本质不是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不想屈服于家长。

       还有一种情形是,孩子不抗争,背着家长偷偷玩。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禁果效应”,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是好奇;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家长越是禁止,手机越是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对手机的渴望也更深。这就是所谓的“不禁不为,越禁越为”。

       孩子对手机的好奇,不是简单地禁止就能平息,即使学校禁止、家里禁止,孩子还有可能从朋友、同学那里可以接触。家长应该做的其实是预防孩子沉迷手机,让他们合理分配玩手机与学习的时间。但相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10 的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玩手机,甚至孩子一上网,家长就紧张;60 的孩子正常上网查资料也曾被家长误以为在打游戏。

       家庭协商手机使用规则

       管孩子也管家长

       面对孩子的手机,一些家长往往如临大敌。可又一边说着手机和游戏的不是,一边自己又放不下手机。相关研究机构也做了这样的调查:沉迷网络的孩子与不沉迷网络的孩子相比,他们家长上网频繁的比例高16 ,亲子不交流、各玩各的的比例高10 。调查同时显示:那些简单粗暴禁止孩子上网的家庭中,孩子反而更容易沉溺于网络。

       其实,要管理好孩子的手机,并非简单地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长,手机管理的过程是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家长自己提升自律意识的过程。

       对家长而言,以身作则是指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一个好办法。不妨在家庭中协商一套手机使用规则,不仅仅针对孩子,而是用来管理全家人的手机使用。家长要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时长以及合理使用手机的流程与奖惩机制,明确必须共同放下手机的时间点。例如,吃饭时不碰手机;写作业时不用手机;与父母、同伴交流时不碰手机;睡觉前不玩手机;等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手机,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律而并非他律。

       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建议不能只由家长说了算,而是全家人一起讨论。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往往更愿意去遵守。

       让孩子感受手机外的精彩

       当好他们的“玩伴”

       家长需要及时告知孩子网络世界信息良莠不齐,引导孩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最重要的是,家长日常应该努力当好孩子的“玩伴”,多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并帮助孩子多创造与同伴、大自然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体验手机以外的乐趣。

       有一个场景人们经常会在餐厅里见到——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家长会塞给孩子一部手机或者一台平板电脑让他自己玩。正是因此,孩子逐渐养成了摆弄电子产品寻找乐趣的习惯。管好孩子的手机,一要早,二要亲力亲为。父母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信赖的“玩伴”。

       也有家长认为,控制孩子玩手机和游戏后,多出来的时间可以让孩子花在学习上。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学习效率与学习时间并非一直正相关。超过一定时间,反而是负相关,此时,家长应该陪伴孩子进行更丰富的娱乐活动。

       我见过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并非完全不玩手机和游戏,但无一例外都非常自律。其实家长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即便孩子喜欢玩手机,只要他能够自己控制好时间,那家长不妨适度放手;反之,如果孩子状态越来越差,那家长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究竟是因为学习受挫无法应对,而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是因为情感缺失,通过手机给予自我安慰……

       当家长了解清楚孩子的需求后,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只有更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手中的手机“拿得起放得下”。(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