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4年12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艾滋病“U=U”,你了解吗?
□吴雨霏 曾小良

    “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主题,旨在号召各方力量群防群控,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其中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是终结艾滋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抗病毒治疗不仅能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即“治疗即预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在治疗这方面,我们常听到或看到“U=U”这样的表述,这个“公式”到底是什么意思,对防治艾滋病有何意义?在现实中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何谓“U=U”

     “U=U”的英文全称是“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中文翻译为“持续检测不出等于不具有传染性”。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体内的病毒载量连续6个月以上处于检测不出的水平、达到病毒学抑制时,其通过性行为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小到可忽略,等价于不具有传染性。更通俗的说法是,虽然感染者体内还有病毒,但通过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将体内HIV抑制到极微量的水平,以至于检测不出病毒量来,如此在性交过程中感染者的体液中也没有足够的病毒可以传染给对方。

       早在2018年7月,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UNAIDS)已正式公告“U=U”,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条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目前累计获得1000余个国际组织认同。推广和宣传“U=U”策略,是实现艾滋病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艾滋病相关死亡目标的关键,也是减少公众对艾滋病产生不必要的恐慌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达到“U=U”

       诚然,要实现“U=U”,须具备如下条件:

       抗病毒治疗:按规定接受正确且充分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亦称“鸡尾酒疗法”。2016年,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就主张不管CD4(免疫系统关键指标)多高都要开始抗病毒治疗;2023年《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推荐为所有HIV感染者于确诊7日内启动治疗,做好治疗准备且无临床禁忌或其他特殊情况的感染者,应考虑确诊当天启动治疗。早治疗可缩短达到病毒学抑制的时间,降低传播风险。被确诊为HIV感染者时,应及早到医疗卫生机构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门诊接受治疗。国家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帮助感染者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良好服药依从性: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确保达到HIV病毒学抑制的关键。这要求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每天按时按量地服用抗病毒药物,避免误服、漏服、多服和少服、不按时服药等不依从性现象发生。可通过设置闹钟、短消息提醒、照护者提醒、实时电子药物监测等方式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

       持续监测HIV病毒载量:我国为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的病毒载量检测。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4版)》,建议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1次病载检测;初始治疗后,建议第1次检测应在治疗后4~8周左右,然后每8~12周检测1次直到低于检测下限。如果病毒已经被稳定抑制,治疗后2年以内,建议每3~4个月检测1次;治疗2年以后,则每6个月检测1次。

     “U=U”的其他注意事项

       1.不具传染力≠治愈。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并不意味着其被治愈,只是因为常见检测仪器的灵敏度无法检测到极微量的病毒。

       2.“U=U”并不鼓励无保护的性行为。“U=U”只适用于HIV预防,不适用于其他性传播疾病,故依然提倡使用安全套,以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如果存在多性伴情况,或者HIV阳性伴侣的服药依从性不太确信时,推荐使用安全套并选择HIV暴露前预防(PrEP)作为保护措施,以获得额外的心理安全感和自我保护。

       3.性行为的安全风险依然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对于临时的性行为中,在对方感染状况、治疗、病毒载量等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听信他人“U=U”的说法,应主动使用安全套、PrEP加强保护。

       4.“U=U”不能免除HIV患者向公共卫生系统、性行为伴侣披露感染状态的义务。

       5.需要提醒的是,暂时没有任何医疗机构或医生能给符合“U=U”的HIV感染者发放认证,以“U=U”自居的人更多的是自我认为符合(纵然其中有相当部分患者确实符合“U=U”的条件),故暂时不能作为临床和法律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