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4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职业噪声危害大,听力损伤需警惕
□王静

       什么是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是一种因劳动者长期在超过一定标准的噪声环境中工作(通常指有明确连续3年以上的职业性噪声作业史)所导致的听力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听力逐渐下降,并伴有耳鸣的症状。发生时间和发展程度取决于噪声环境中的暴露强度、时间和年限。

       职业性噪声聋形成原因

       机械性噪声:机械性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设备的摩擦、转动、撞击等产生的声音,如球磨机、冲压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和撞击声,对劳动者的听力构成威胁。

       流体动力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则是由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以及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例如,空压机、汽笛等设备在工作时,会发出高分贝的噪声,对劳动者的听力造成损害。

       电磁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是由电机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电动机、变压器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出的噪声。这些声音虽然可能不如机械性噪声和流体动力性噪声那样刺耳,但长期暴露也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职业性噪声聋的症状表现

       耳鸣:职业性噪声聋的早期症状之一是高调耳鸣,犹如蝉鸣声,日夜烦扰,安静时可加重。耳鸣可能在接触噪声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出现,早期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

       听力下降:听力下降是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症状。最初可能是暂时性的,听觉稍显迟钝,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或者数日后,听力可自行恢复正常。但如果继续接触噪声,听力损失将逐渐加重,发展为永久性听力损失。由于受损的是语言范围以外的高频听力,对日常交流影响不大,所以患者主观上并未感觉到听力障碍。然而,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听力损害逐渐波及语频听力,患者才开始感觉听力减弱,整个过程发展较缓慢。

       其他症状:除了听力损伤外,职业性噪声聋还可能引起全身多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如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烦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血压升高等。长期接触噪声的女性还可能出现痛经、月经异常等症状。

       职业性噪声聋预防是关键

       控制噪声来源:预防职业性噪声聋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噪声来源。企业应通过定期维护、检修设备或者工艺改造更换设备,减少不必要的噪声,或是尽量避免产生噪声。这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也是保护劳动者听力的关键。

       切断噪声传播:采用隔声、吸声、消声、隔振和减振等手段,可有效控制噪声的传播。同时,将工作岗位尽量远离噪声源,也是减少噪声对劳动者听力影响的有效方法。

       控制暴露时间:合理安排员工工作和休息时间,尽量减少个体暴露于噪声中的时间。如采取轮班作业制度,同时确保作业人员在休息时尽量在没有噪声的区域进行休息。

       加强个体防护:劳动者在进入噪声作业场所前,应正确佩戴好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防声帽、护耳器等个人防护用品,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伤。但有些工友觉得佩戴耳塞、耳罩麻烦,结果就给了噪声可乘之机。可谓是“防护意识不提高,耳朵迟早要糟糕”。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做好防护用品佩戴到位的检查工作。

       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定期体检是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重要措施之一。职业性噪声聋发病隐匿,如果劳动者感觉有犹如蝉鸣的双耳高调耳鸣时,这往往是耳聋开始的信号。此时应及时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检查,通过特殊仪器可以及时发现听力损伤。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服务。

       职业性噪声聋去哪里诊断

       如果劳动者怀疑自己的听力因为接触生产性噪声而下降了,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职业病诊断。这些机构具备专业的诊断技术和设备,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有效的治疗建议。(攀枝花市健康促进和卫生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