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2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发展亚专业 打造“硬核”护理团队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护理团队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医院有特色、学科有特点、人各有专长是一家医院能够长期发展的内在动力,推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也是实现医院创新改革的重要环节,同时能够彰显足够的学术影响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这个与医院同步成长的老牌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至今已发展成为专业齐全、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并拥有大量先进设备的科室。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已经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学科、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建制最完善的减重代谢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护理团队在亚专科、多学科的协作背景下,锻造出一支“拿得出疗效”的优质护理团队。

精进技术——
做到护理纵深服务


 “市三医院率先引进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一消息让徐老先生舒展开了紧锁的眉头。自体检发现胰腺肿瘤后,徐老先生一直寝食难安,作为从幼到老都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看病的老成都人,他深知,“有了这个高科技机器人的助力,治愈的希望就更大了!”


 可是徐老先生不知道的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只是一个手术辅助系统,要想出色地完成手术,在围术期手术管理上,医护团队所需要下的功夫就多了。面对“出道近乎巅峰”的“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肝胆胰外科医生把这次手术当成一次全新的挑战,为了不辜负患者的期待,病区医护人员进行了周密翔实的围术期管理计划,面对新技术的安全性而产生的焦虑也随之而来。


 是压力,更是动力。护理团队将工作早早做在前面,提前采取从认知、情绪到行为的心理干预措施和环境支持,使病人达到易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帮助患者克服对术后疼痛的恐惧。“更轻微的疼痛和更快速地康复是我们和每一位手术患者共同的期待,开展术前疼痛宣教和非药物控制疼痛方法的科普,从适宜的光线、清新的空气、舒缓的音乐到病房环境改善,进行有效的疼痛管理。”病区护士长杜敏带领团队开展着一系列的护理工作。


 作为专科护士,不仅要在患者的术前术后进行护理,“在手术中的护理上,专科护士还需要充当医生的眼睛,做好一名助手。” 介入专科护士长杨垚和肝胆专科护士长深有感慨道。球囊扩张、调节导线等,很多高难度的辅助操作也同样在她们的职责范围内。为此,护理团队不断学习、精进技术。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随着医院规模的发展壮大,普外科病区收治的住院患者越来越多,护理团队在追求学科进步上加快了步伐。


为患者减负——
住院时间缩短至12小时


 加速康复护理理念已经深入普外科。提起“手术”,很多人联想到的可能是“输液”,二者成了密不可分的一对组合。今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日间病区里,这样的组合正在逐渐成为“历史”——在日间病区,若术后病人意识清醒,无恶心呕吐,则即刻鼓励其饮水进食,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尿量情况,保证能量供给维持出入量平衡;取消输液,减少静脉炎、输液过敏反应的发生,真正实现为病人减负的同时也保障护理质量安全。通过医疗护理技术的提升,日间病区常规静脉输液成为“过去式”。


 日间病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坚持超前镇痛的理念,即在病人疼痛不明显甚至不痛时开始给予止痛药,术后两种以上镇痛方式联合使用,加上积极沟通使用放松疗法、改变体位减轻腹部伤口张力等非药物镇痛方法,加速其康复出院。


 “昨天才手术,我可不可以等两三天再出院啊?”在日间病区经常有患者要求道,尤其是七八十岁的高龄患者更是担心自己的术后恢复情况,但他们都会收到来自护士长钟阿燕坚定的回答:“不需要。”“在日间病区的患者,平均住院2天左右,这个月预入院系统上线,日间病区做到胆囊切除术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到12小时内。”钟阿燕介绍道,为了保障术后安全,每一位出院患者还会享受到日间病区提供的全程延续护理,出院后第一天、第三天电话随访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睡眠饮食情况,出院后15天及30天随访患者生活工作恢复情况。同时建立术后医护患者群,让患者出院后有任何疑问能第一时间找到护士。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