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2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健康科普 推动癌症早诊早治
---华西第四医院与成都市卫生健康宣传中心举办的系列专家公益科普直播回顾(一)
路璐 华西第四医院供图

癌症是全世界聚焦的“健康杀手”,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的数据持续维持在高位,不断上升的数字背后,是大量癌症患者没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成为一个家庭的终生遗憾。


推动癌症早诊早治,从科普做起!4月22日、23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和成都市卫生健康宣传中心联合举办了“整合资源·科学防癌”系列专家公益科普直播,邀请华西第四医院的多学科专家组成“抗癌科普专家团”,通过直播为大家带来6种在中国人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名列前茅的癌症预防及早诊早治的全面科普知识。


本刊将连续推出此次系列直播回顾,如果你错过了当天的直播,那么就来看看专家们在直播中分享的干货吧。

警惕胃癌敲门的信号:幽门螺杆菌感染
直播专家:华西第四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龙飞伍(副主任医师)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40万至50万人,占全世界发病总数的近一半。


   为什么胃癌特别容易“找上”中国人?龙飞伍介绍,胃癌有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那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据临床统计,70%以上的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有关。


幽门螺杆菌是寄生于口腔和胃黏膜的一种病菌,能够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生存,人一旦感染后难以自愈,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疾病都可能发展为胃癌。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尤其是青年人群有较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都是同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所以感染率高,约有56%的人群感染。通过药物治疗及时清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专家答疑


如何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通常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一般会出现口臭、腹痛、腹胀、反酸、胃部烧灼感等,有这些症状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系统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以通过体检中的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项目快速筛查。当确诊感染时,切勿自行服用抗生素类药物,须听从专业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得胃癌?


其实胃癌的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查出率越高,患胃癌风险越高,但并不表示绝对会发展为胃癌,它只是胃癌发病的帮凶,尽早治疗就可以降低发展为癌症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1.规律饮食、按时吃饭。不规律的饮食很伤胃,让幽门螺杆菌更容易“攻破”胃黏膜免疫屏障,导致胃病发生。


2.少吃重口味的食物,例如辛辣、油腻、腌制食品等,这些食物除了不易消化外,还会促进幽门螺杆菌滋生繁殖,容易诱发胃病。

3.提倡使用公筷,减少共餐吃饭。反复共用餐具,导致大量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朋友中大肆传播,所以形成分餐制、公筷制习惯十分重要。


4.切勿乱吃胃药。经常胃不舒服,及时到医院检查,不要不明情况乱吃胃药,让幽门螺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后期很难控制。

胃肠镜检查助力健康“肠”驻,美好“胃”来
直播专家: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廖娟(副主任医师)

 我国是一个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廖娟建议,中老年的体检套餐中应该加入胃肠镜,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她介绍,先进的高清胃肠镜以及放大内镜设备可以精细甄别具有癌变风险的结肠息肉以及其他癌前病变,是发现消化道早期病变的“高手”。


很多人因为惧怕做胃肠镜而不敢做,其实无痛胃肠镜是在睡眠中进行,睡一觉,胃肠镜就完成了。廖娟提醒,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胃肠镜而错失及时筛查和预防胃肠道病变的时机。

专家答疑


哪些人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40岁以上人群无论男女,推荐最好做胃肠镜检查一次(50岁以上必须做一次),根据检查结果再决定下次检查间隔时间。


有肿瘤家族史人群,筛查年龄可以适当提前;


特殊高危人群,比如长期熬夜、饮酒、常进食麻辣烫烧烤腌制食品等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适当将筛查年龄提前;


幽门螺杆菌感染且腹部经常不适人群;


有腹部症状、大便异常、便血等症状者必须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中的息肉是什么?


80%~90%的结肠癌是由结肠息肉演变而来的。从一颗芝麻大小的腺瘤型息肉 “修炼”成癌的话,也不是短短一两个月的事,大多数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只要及时做胃肠镜检查,就有足够的时间在癌变前发现它。


当然,也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发展成癌,不过不能心存侥幸,等癌变再去干预就晚了。应该在疾病发展初期,就及时“出手”杜绝后患。针对肿瘤早诊早治,廖娟提出:“希望以后每个人都有更强的体检意识,我们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都是像结肠腺瘤型息肉这样的癌前病变,轻松就能切除。”

保护你的“小心肝儿”
直播专家:华西第四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潘刚

肝脏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肩负起了防御功能、解毒功能、代谢功能、分泌胆汁、合成功能等多种功能。中国人爱说的“心肝宝贝”,对形容肝脏对于人类身体的重要性可谓再贴切不过了。潘刚介绍,虽然从这几年的统计数字看,肝癌在癌症谱中的排名中有所下降,但肝癌在我国的病死率仍高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所以肝癌的预防同样不容忽视。


他告诉直播观众,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如食欲不振、饭后上腹饱胀、恶心、呕吐或腹泻等,不容易引起重视,甚至有些人会自己买点胃药就算了。到了中晚期之后,才出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自觉腹部包块等。由于肝癌早期症状的不典型,导致中国的肝癌绝大多数发现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专家答疑


危险的肝癌怎么预防?


1.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日常生活中导致肝癌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黄曲霉菌、腌制食品、辛辣食品、添加防腐剂食品、毒性物质、不洁水源、抽烟、喝酒等,这些有可能伤害肝脏或致癌的因素一定要注意避免。


2. 有肝癌高危因素疾病者。比如患有乙肝、丙肝、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要针对肝癌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治疗,定期复查、随访,及时控制病情进展,才能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3. 远离不良生活习惯。尽量不要熬夜、减轻压力、多运动、适当饮水,也能够改善自身体质,减少肝癌的发生。


4. 注意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平时一定要多吃新鲜的食物,保证均衡饮食,包括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才能达到养肝、护肝的效果,同样也有助于避免肝癌的发生。


如何通过体检筛查早期肝癌?


面对“隐蔽”的肝癌,潘刚给出了筛查建议:第一是常规的体检筛查:建议每年体检,项目涵盖肝功、甲胎蛋白及腹部彩超;若腹部彩超及AFP结果异常,再做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第二是高危人群的重点筛查:病毒性肝炎感染者、长期酗酒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人群、肝硬化人群、40岁以上有肝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半年一次进行肝部的体检筛查。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约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效果的;三分之一的肿瘤是可以通过现有的医疗手段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


这种“三分天下”的观点,正好与疾病的三级预防原则相契合:


一级预防又称为病因预防,即在弄清肿瘤发病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发病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防止和减少肿瘤的发生。


二级预防就是筛查癌前病变或者早期发现癌症,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级预防就是对于已经发现恶性肿瘤的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防止病情恶化,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华西第四医院直播专家团提醒,“早癌九成可治,晚癌九死一生”,要远离癌症的侵害,应该关注一、二级预防,未雨绸缪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