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头版(2022年04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创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为目标——
成都探索“医育结合”新模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孩政策全面放开,不少家庭都有着新顾虑,“孩子不满3岁无法上幼儿园,我们还年轻,工作也放不下,如果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又担心机构的资质和服务质量,孩子放哪里照顾才合适?”这些顾虑一度成为阻碍家庭和谐幸福的绊脚石。


 面对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2020年起,成都市推出了一系列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决定,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也担负起市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的相应责任。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成都市托育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将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书写着让市民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成都托育工作都做出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深入了解。

探索1
规范托育从业人员
以教培固专业


 按照成都市卫健委的要求,为加强托育机构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市托育机构的工作质量,去年,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于5月10日至13日举办了2021年第一期“成都市托育机构卫生保健培训班”。来自全市23个区(市)县的托育机构保健管理人员、各辖区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及保健人员等7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拥有专业资质的健康管理员及保健人员是托育机构服务质量的根本,是保障婴幼儿托育安全的关键。”据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副主任任妍介绍,因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标准区别于传统幼儿园,对保健人员的专业要求更高,根据市级健全三级托育服务指导体系的要求,市、区、县对保健人员都制定了相关的培训制度和培训标准。托育机构相关从业人员需接受市或县一级的培训,获取职业准入资格证。但是,有证只是从事托育机构保健工作的第一步。


 从业人员持证后,为保障其技术质量,及时获知政策所提出的新要求,巩固实际操作中的薄弱环节,每年从业人员还需参与妇幼保健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即接受年审。除此之外,每3年还会有一次资质审核,若审核未通过,还需从第一步考证培训重新来过。


 随着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全面的关注,成都市卫健委及成都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还将把孩子的心理保健列为新增重点工作。


 据任妍介绍,心理保健对早期发现患有自闭症等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儿童有着重要意义,对托育机构保健人员也有了更新的要求。“虽然儿保工作一直在做,但是大部分时间儿童都是集体在机构内度过的,这就要求托育保健从业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辨识技能。”因此,资质年审和对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成为必要补充。


探索2
线上互动教学
实现“家-园-医”共培共建


 “贫血的孩子要不要用药呢?”“我们如何在机构中照顾地中海贫血的孩子?”“孩子贫血,在家里该怎么给他食补?”……成妇儿“妇幼新声”抖音直播间里的评论弹幕一条接着一条,上千人同时关注着这场主题为婴幼儿贫血如何照护的直播教学,而主播则是任妍、成妇儿儿童血液科医生及一名来自托育机构的保健员,从临床诊疗、托育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及托育机构实际工作情况出发,医-园(所)-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在园(所)儿童的健康。


 在线的观众不仅有事先接到培训通知的托育机构保健人员,还有不少希望获得专业指导前来观看直播的家长。记者从该院直播后回收的589份有效问卷调查中得知,在本场直播中,孩子家长所占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高达60.78%,前来参与培训的从业人员占观众总人数的31%以上,通过辖区内妇幼保健院推送和幼儿园、托育机构推送获知直播消息的观众占到96%以上。


 从调查结果中还能看出,家长和托育机构对预防意外伤害、急救、儿童营养性疾病(如肥胖、贫血等)、五官保健相关知识、卫生消毒、传染病防控、常见疾病预防及处理等相关知识都有较大的需求,对心理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更是高达88.16%。


 “我们在做好对从业人员不断提高照护质量的同时,也在重视家庭照护的科学性,加上近年来疫情的影响,我们将培训教学搬至线上,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效果,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沿用这样的新媒体健康传播方式,持续有针对性地传授妇幼健康知识。”任妍介绍道。


探索3
国内率先制定
编写出版“官方版带娃指南”


 2021年10月2 6日,由成都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编制的《成都市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南(试行)》和《成都市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南(试行)》正式印发,并在成都市卫健委、成都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官网对外公开,这也是国内婴幼儿照护领域的率先探索。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