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4年09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杨彤彤坚守医者职业价值
“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我们也不放弃”

       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一位40多岁的患者眉头紧锁,焦急地在走廊中寻找医生。杨彤彤看到他后,立即主动上前,耐心地与这位患者进行沟通。

       这是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医生杨彤彤日常工作中的一幕。自2005年进入艾滋病诊疗领域以来,她几乎每天都要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节假日,有时包括大年初一,她都坚守在岗位上。

     “患者不放假,疾病不放假,我们也不能放假。”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无私大爱 传递榜样的力量

       杨彤彤成为实习医生的那一年,正值非典肆虐,她回忆:“那时,我和家人一起看电视,看到医务人员全副武装、三级防护,奋战在一线的场景,深受触动,觉得这份工作很伟大、很了不起!那一刻,我默默发誓,毕业后要做一名传染科的医生。”

       命运的安排如她所愿。毕业后,杨彤彤就选择去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面试并成功被录取,从此便一直坚守在感染科,履行着自己当初的誓言。

       杨彤彤的选择无形中影响了家里的小妹妹。她说:“当堂妹还在上小学时,我每次回家,她都会好奇地问一问学医都学些什么,上医学院怎么样?后来等到我上班后,就会给她讲一些工作方面的事情。”

       让杨彤彤意外的是,堂妹后来真的选择了学医,今年也已经从医学院校毕业。她感慨地说:“没想到自己做的这份平凡的工作,竟然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

       职业价值 使患者恢复生机

       让她印象深刻的患者有很多。两年前,有一名住院患者,当时病情十分危重,“他合并了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记忆力、反应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下降,一侧肢体几乎无法活动,处于偏瘫状态。”最终,患者被诊断为艾滋病合并弓形虫脑病。经过科室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患者家属的悉心照料,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出院时已经能够乘坐轮椅了。

       接下来的半年内,这名患者每次复查都是由其母亲推着轮椅带他来。杨彤彤注意到,他的精神状态和肢体功能在一点点改善。半年后的复查,他已经能够站立并由母亲搀扶行走了。一年后的复查,竟然是他自己独立前来复查的。当杨彤彤最近一次见到这位患者时,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精神焕发,显得非常帅气。

     “这个病例让我感触很深!他刚来医院时病情十分危重,当地医院也认为患者康复的希望不大。但他的母亲没有放弃,带着他四处求医,最终来到了我们医院,经过治疗他恢复得非常好。”对于杨彤彤来说,像这样从几乎无望到重获新生的HIV感染者,甚至比他病情更重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也大多都康复出院了。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哪怕只有一点点希望。”在她看来,患者能够康复出院,就是自己职业价值最好的体现。

       团队协作 应对疑难感染性疾病

       作为四川省艾滋病定点医疗机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经常收治由下级医院转诊过来的疑难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或治疗效果不佳,或诊断不明。

       杨彤彤指出:“在我们科室,这类疑难危重症患者占到40 左右,很多时候我们都面临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就是常抓业务不松懈,提高医护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团队协作。”

       如何做好团队协作?医疗和护理团队的紧密协作也至关重要。“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双方都应以‘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为目标,建立起平等、尊重、和谐的关系。”在感染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每天晨交班时,都会梳理存在的问题,并现场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会及时沟通和解决。

       为了应对感染科患者复杂的病情,医护团队还引进了不同专业的人员。杨彤彤说道:“感染科,尤其是艾滋病专科,涉及广泛的多学科问题,需要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风湿免疫等各领域的专家加入团队。当有些疑难危重症患者的病情涉及多个学科时,我们会申请多学科会诊,整合医院的优势资源,确保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诊疗服务。”她解释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团队作用,提升整体医疗质量,减少或避免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

       患者信任  打“飞的”来就诊

     “HIV感染者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杨彤彤说,“他们往往害怕被别人瞧不起,也不敢跟别人说,对于这些患者,尤其是刚确诊的患者,更需要给予他们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一名70多岁的老年患者,在十多年前被确诊感染HIV,辗转多家医院后最终来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住院治疗。当时他合并了严重的肺部感染,一度出现呼吸衰竭,经过3周的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的一个冬天,他在外地旅游时突然出现了咳嗽、发烧等症状,他第一时间打“飞的”直奔成都。他说:“每次生病了,无论大病小病,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你们医院。这里没有歧视,医护人员都很热情,这里给人一种家的感觉,让我感觉很温暖、很舒服。你们的诊疗水平也让我很放心!”

       如何做好人文关怀?杨彤彤认为,小细节的处理至关重要。“在查房时,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声音,问问患者的感受以及对诊疗服务的意见或建议,提醒他们康复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等。无论患者提出什么问题,医生和护士都应该耐心解答。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但对患者来说可能非常重要,因此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医护人员的耐心会让患者感到被重视,从而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