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2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医附院隔离点医疗队——
在病毒与生命间拉起“红线”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无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月15日以来,成都市卫健委连续发布“无新增”本土疫情通报,这背后,离不开成都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3月28日,成都突发新一轮疫情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成医附院”)按照疫情防控相关安排部署,迅速抽调12名精干力量,与其他单位医护人员一起组成医疗组,第一时间奔赴区域内隔离人员最多、管控面最大的隔离点。


 连日来,他们日夜坚守、鏖战一线,筑牢了将潜在危险和健康人群隔离出来的重要屏障,在病毒与生命间拉起一道“红线”。


强度
负压救护车成了“流动办公室”


 疫情发生后,隔离点的核酸采集、健康监测、院感防控等工作,都容不得有半点儿马虎和闪失。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疫情防控形势,成医附院医疗组工作人员冲锋在前。


 “这是我第二次执行疫情防控隔离任务 。”医疗组组长王丽说。2021年11月,成都发生本土疫情后,王丽和同事们在隔离点坚守了30余天。


 这次疫情重点管控人员相对较多,任务更加艰巨,一到隔离点,所有医护人员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进驻隔离点后,王丽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从工作场地设置到任务分配,从内场操作流程到外场院感防护,每个细节她都亲自把控,直到隔离点医疗组各项工作全部进入正轨。


 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隔离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常态”。“95后”护理人员袁佩茹,是负责内场的小组长,每天,她至少要穿脱防护服3次,连续工作6个小时。每次脱下防护服,汗水早已湿透全身,口罩在脸颊上留下深深的压痕。


 “新入住隔离人员5分钟后到,请内场做好核酸采集准备。”4月10日凌晨3点,医疗组值班员池爱玲还在通过对讲机通知内场做好信息核对、核酸检测准备,确保隔离人员一入住立即进入闭环管理。


 核酸采集是隔离点每天最频繁的工作。为尽快拿到隔离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医疗组有时一天就得采集、运送40余次。


 负责运送核酸样本的王仁浩和王鸿麒每天都是24小时待命,每运送一批核酸样本,就得更换一次防护服。“负压救护车就是我们工作的流动办公室,守住这块阵地,让病毒无处遁形,就是我们的责任。”王仁浩说。


温度
感谢便笺让他们红了眼眶


 专业防控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技术手段,而有温度的防控是齐心抗疫的桥梁纽带。


 一天夜里,医疗组内场工作人员巡视时发现一名9岁的小女孩在房间哭泣。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人员刘欢通过电话与小女孩聊天,原来,小女孩是因为第一次离开家而感到害怕才哭了起来。刘欢像个大姐姐一样倾听女孩的心声,与女孩拉家常。经过近半小时的心理疏导,小女孩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


 据了解,隔离点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最多时有80余人,隔离人员住的都是单间,离开了家人的呵护和学校群体生活的环境,部分未成年人出现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为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医护人员主动介入,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与心理疏导一样,持续做好健康监测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医疗组每日定时定点为隔离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尤其是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医疗人员都会在常规监测的同时,主动了解老年人是否有基础疾病及生活饮食方面的不便,并定制个体化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等基础疾病专项服务。


 对于身体不适的人员,医疗组在严格落实闭环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主动联系医院感染科做好转诊。4月2日晚上10时30分,一名被隔离人员突发肠梗阻,医疗组第一时间将其转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使其脱离了危险。


 “千言万语,谢谢你们!”4月5日,一名即将解除隔离的人员给隔离点医护留下了便笺,话语虽短,却让许多医护人员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