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2年04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白衣川军援“吉”守“沪”那些事
本报综合

 按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通知要求,四川省委、省政府迅即响应,立即行动,省应急指挥部紧急抽组核酸检测队伍和医疗队伍,在全力做好省内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北上驰援吉林,东进支援上海。随即,白衣川军星夜兼程,跨越大半个中国支援吉林,跨越山河守“沪”平安……

专家组:
改造定点医院
救治危重型患者

4月16日,在连续作战5周后,由华西天府医院康焰教授、感染管理部乔甫、重症医学科郭军副主任医师、呼吸治疗师陈佰旭、ECMO护士杨广强5人组成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吉林医疗队完成抗疫任务,回到成都。


改造定点医院  筛查管理重症患者


 3月12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5人医疗队抵达吉林长春。抵达目的地后,康焰带领郭军、陈佰旭、杨广强进驻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该院6个病区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方案制定,重症患者的筛查和管理,指导该院梳理相应的工作流程。同时,感控专家乔甫前往吉林市中心医院,主要负责将该院腾空并改造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他从组织架构、流程布局、人员管理和培训、个人防护、健康监测、消毒隔离等方面对医院感控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并参与指导方舱医院的设置、正常诊疗医院疫情防控的督查、突发事件的应急调查和处置等。


 3月15日,康焰再次被国家卫健委抽调,作为国家卫健委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吉林市工作组医疗救治组组长,负责吉林市新冠肺炎防治指导工作。


 3月18~19日,根据吉林市整体救治工作的安排,驻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医疗队分批次将符合转运条件的危重症患者闭环转入吉林市中心医院。至此,华西医疗队在吉林市中心医院会合,并与其他医疗队一起,承担该院所有患者的重症化筛检、两个重症病区患者的查房及救治指导工作,并开展了数例有创机械通气、IABP、ECMO救治工作。


从拒绝到认可  患者笑着从ICU转出


 在援助吉林期间,一名85岁男性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肥胖伴有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且心功能差,存在心源性肺水肿。专家组初次见到该患者时,患者经鼻高流量吸氧,流量与吸氧浓度都很高,但患者氧合仍无明显改善,呼吸状态也进行性恶化,端坐呼吸,无法躺下。在如此低的氧合状态下,患者随时有气管插管甚至是呼吸心跳骤停的风险。康焰与陈佰旭决定对患者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患者血氧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几天“俯卧”治疗。然而,固执的老人却拒绝执行。


 在几位专家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的劝导下,患者勉强同意“俯卧”治疗。经过3天的俯卧位+无创呼吸机支持,加之护士床旁心理疏导及持续看护,患者成功撤离无创呼吸机,改用经鼻高流量吸氧,后又改用鼻导管吸氧。从ICU转出时,患者笑着对医护人员说:“趴着睡很舒服,早知道应该早点趴着睡。”


 在严格按照新冠肺炎救治方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基础上,医疗队员对需要常规医疗支援的人群也给予了针对性的帮助。吉林市中心医院设置了对肿瘤患者放化疗的专门病区,需要手术的新冠肺炎患者或者需要特别医疗处理的病患,都有相应的医疗队对其提供服务。(本报记者 陈丽娜)

 

“空中心理救援高速路”铺进吉林方舱

4月1日,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紧急响应号召驰援吉林。这支医疗队不仅是疫情防治尖兵,更有曾驰援武汉疫情主战场的四川心理救援“梦之队”作为坚强后盾。


 入驻长春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以来,他们不仅救身更救 “心”,前方后方联动,将“空中心理救援高速路”铺进方舱。


方舱“大白”化身“移动二维码”

 为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援吉林医疗队成员,在方舱治疗中身背“长春工体方舱心理援助群”的二维码,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心理云服务”。而在舱内病区醒目处也贴有这样的二维码。


 该医疗队心理服务专员彭应君表示:“为了不打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我们无法在患者需要时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他们扫了二维码进群,我们就能通过云心理服务,随时满足患者的心理治疗需求。”据悉,凡是进群的患者,都可以24小时享受一对一的心理援助服务,解决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问题。


长春、绵阳两地隔空疗愈


 刘女士一家四口全部在方舱内接受治疗。这期间,34岁的她情绪极度焦虑,以至于出现了睡眠障碍。为此,彭应君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了心理护理,但是效果不明显,于是向后方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疫情心理援助专家后援团”请求支援。


 4月13日,远在四川绵阳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疫情心理援助专家团”成员、重症精神一科副主任宋辉通过连线,调动患者自身的优势资源,鼓励其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并让其爱人也提供支持。有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刘女士情况明显好转。


 据悉,为了保障这次援吉林心理保卫战的全面胜利,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特别成立了“疫情心理援助专家后援团”,24小时在线,支持方舱医患心理需求。这支专家后援团共有30名专家,由中心的精神科博士、灾害心理救援专家、援鄂心理医疗队队员组成,大多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心理援助经验。


用四川心理救援经验布局方舱辐射吉林


 后方有了强大的“智库”,方舱内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援吉林队员们的任务除了心理护理,更多的就是“布控”。


 彭应君介绍,每位队员都在舱内划分有责任片区,他们都是各自点位上的“点长”。“点长”们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观察、判断,主动“锁定”需要心理支援的患者群,然后主动护理,将其情绪、睡眠等各项指数、问题传回后台。后台有专门实时监测数据的“台长”,收录详细数据,对患者进行心理风险评估,筛选出有风险的患者进行个体跟进,并将相关信息发往专家后援团,再由后援团当班专家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计划。


 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援吉林医疗队队长、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刘阳表示,“空中心理救援高速路”铺进了方舱,前方后方联动为医患提供心理支援与服务,下一步中心希望通过疫情心理援助二维码与热线,将线上心理服务辐射全吉林。 (张瀚文)

 

方舱里的“患者志愿者”

 “还需要男士吗?这里有个大叔想加入。”


 “这会儿就需要吗?我来!”


 近日,一段温暖的对话在长春工人体育场方舱志愿者群里传开。每天,当医务人员人手不够,忙不过来时,都会有志愿者在群里“积极响应”,清扫病区、转运垃圾,甚至清洁厕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志愿者同时也是正在隔离的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原先,他们是需要被保护的“患者”,现在,他们成了方舱医院里医务人员的“帮手”,这一切的转变,还要从南充市中心医院援吉林医疗队说起。


 4月1日,在该院副院长冯俊的带领下,南充市中心医院30人组成的援吉林抗疫队伍从成都出发。前往长春的飞机上,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夏腾飞没有闲着,开始早早谋划这次的支援工作。夏腾飞了解到,到达驻地后,他们即将参与建设、管理长春最大的方舱医院——长春工人体育场方舱,该方舱医院有1400余张床位,而四川援吉林的全体医护人员仅仅只有301人,医生更少,不到50人。


 “一个医院的运行涉及医疗、护理、药事、院感、后勤物资等各个方面,这点人根本无法保证方舱医院正常运作。”夏腾飞和记者说起当时的顾虑,“所以我突然想到,患者中有很多无症状的患者,可能有意愿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冯峻,两人一拍即合。


 进入方舱,在处理完病人后。夏腾飞就开始“物色”可以进入志愿者团队的人。


 在方舱E区,3名民警刚进入病房,夏腾飞就找到他们:警察同志,你们愿不愿意加入志愿者团队,为病友们服务啊?3名民警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在他们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患者志愿者群”。


 “基本上每一个病区的志愿者可以达到8~12人。”夏腾飞告诉记者,除了日常的一些清洁工作,志愿者们还协助医务人员管理患者。


 由于方舱里收治的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刚开始,有一些患者对此很不理解,认为既然到医院来了,就要吃药治疗。他们找到医务人员要解释。这时,方舱医院D区的一名志愿者站了出来:他们这些医务人员也是大老远来长春帮助我们的,他们其实也非常辛苦的,我们要理解他们……很快,患者们平复下来,逐渐散去。  还有一次,有些患者暂时没有领到药,现场逐渐开始有争吵的声音。眼见情况不妙,这时,一名民警志愿者“二话不说”,冲到播音室打开广播:“病友们,这一批来自四川的医生护士队伍,他们有很多人参加过武汉抗疫、参加过西安抗疫,他们是一支专业的、技术过硬的医疗队伍,我们要相信他们,他们一定能够帮助大家早日康复……”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方舱医院内,现场先是变得安静下来,随后又响起了掌声。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减轻了医护的负担,又改善了医患关系,而且适当地劳动对他们康复也有帮助,很有意义。”夏腾飞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陈丽娜)

 

亲友们默默支持不打扰

邓真和王嘉丽是绵竹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曾于去年河南郑州发生疫情时,前往郑州支援,具有一定的经验。3月30日凌晨3点过接到将随队支援吉林的确切消息,当天中午12点就搭乘飞机,跨越近3000公里,从万物复苏的南国“闯进”白雪皑皑的北国。


 在抗疫一线,核酸检测员总是坚守在酒店和实验室的“两点一线”,默默付出。“我们的工作确实非常单调,只能在坐车往返酒店和实验室的途中,透过车窗感受北国之春。”王嘉丽说,高强度工作、“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是浓浓的战友情和那一份使命感、荣誉感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动力。


 “每天坐车往返时我们都会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就当是放松和相互鼓励。”邓真说,考虑到他们不分昼夜鏖战一线,亲友们虽然担心,但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减少与他们的主动联系,只是悄悄通过微信发消息叮嘱他们一定要平安。每次走出实验室,手机上一条条带着期盼和祝福的信息让暖意瞬间在心间流淌。记忆最深的是4月3日,邓真在吉林迎来了自己25岁的生日,早上8点走出实验室,微信里早已堆满祝福。那一天,邓真和王嘉丽更换了酒店,吃上了支援吉林以来第一顿热饭,朋友圈里晒自己独自一人享用幸福生日餐,收到上百条“生日快乐”“平安归来”的留言。


 “前些天有‘战友’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昼夜温差大,方舱实验室条件相对艰苦,夜里温度只有几摄氏度,冷得人瑟瑟发抖,第二天白天又是高温,脱下防护服时浑身汗湿,一些队员身体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不适,可他们却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只怕自己拖慢核酸检测进度,这让王嘉丽特别感动。她说,每一位队员都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带着使命出征,相信也一定会带着荣光凯旋。 (刘菲 谭明剑)

 

边战“疫”边总结边提升

按照雅安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李玲的父母在微信上的留言来说,“怎么到了上海像失联了一样?”李玲抵达上海后,还没来得及给父母打个电话,就立刻投入工作当中,作为雅安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的队长,李玲重任在肩,而给李玲内心带来紧迫感的事务也十分具体:新的环境,新的仪器,大量的样本,队员们的冷暖……一面是压力,相应的,另一面李玲也有着十足的动力。


 雅安的队员被安排在徐汇区的迪安方舱实验室,李玲要负责全区的统筹安排、排班调度、院感工作、队员的健康监测等事务。此前,李玲也是支援成都东部新区的队员之一,两次支援经历,不仅在工作内容和角色上都有着转变,李玲的关注点也有着不同。


 “这次检验工作,在质控管理上,方舱实验室里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值得我们学习。”谈起这次的工作情况,李玲细致地做了总结。“为了确保检验质量,严控本次疫情发展态势,方舱实验室的工作要求比平时要高得多,96个孔要抽取6个孔由专人负责质控,每个区还配有摄像头,生物安全柜里也设有独立的摄像头,由专人在后台查看,所做的样本还会随机抽一批做抽查。除此以外,当有阳性报告需要出具时,需要输入密码做再三确认,每一个环节的质控都十分严格。”这套操作起来比以往更为烦琐的工作流程,在李玲看来严谨且科学,为了让队员们更快适应这套“上海标准”,李玲的组员与四川医疗队的其他成员共分为4个组,第一组由工程师培训后,在总队长的安排下,每班每区留一人教下一组,以带教学习的方式,巩固学习成果,队员们一边逐渐熟练地上手,一边保质保量地完成样本检测,队员们还将往返于酒店、方舱间的70分钟用作交流工作经验和工作心得,大巴车成了移动的会议室。


  其间,让李玲记忆深刻的是,正当汉源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医师王靖准备穿上防护服进舱工作之时,接到了家里传来的噩耗——一向疼爱他的奶奶离开了。“他的情绪明显有起伏,强忍的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我让他不要进去了,但他转过身看到亟待完成检测的大批量样本,回头硬是憋出一句话,‘给我5分钟就好’。”回忆起王靖当时倔强的样子,李玲哽咽地说道,身穿白衣,每个医护人员肩负的使命和初心,没变过。(本报记者 侯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