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4年08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梗后“熬”不得 及时就医是上策
□谭羽清 宁芝 本报记者 陈健

       近日,“34岁男子打球后喝了口冰饮料心肌梗死”相关话题引发热议。心梗发生后,医疗团队整整经历了4次接力救护,才将这名王姓男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据悉,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45岁以后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逐渐提高。但近年来,45岁以下人群突发心梗的新闻却并不罕见。

       据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阳长强博士介绍,我国心梗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明显。有研究数据显示,45岁及以下急性心梗患者占8.5 ,“也就是说,每12个急性心梗患者中就有1个是年轻人。”并且,45岁以下人群患心梗的死亡率非常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5岁以下人群患心梗死亡率高

       心肌梗死,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有研究显示,25岁至34岁的青年人因急性心梗死亡,超过90 在院前死亡,与猝死情况相似。据阳长强介绍,45岁以下人群患心梗死亡率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病情凶险、缺乏侧支循环等。

     “年轻人的血管斑块更不稳定,容易突然脱落,且发病急骤,多无先兆症状。老年人的心梗往往会有一些前期症状,比如活动后胸闷、胸痛等。所以他们出现一点(急性心梗)症状,就会提早就医。年轻人发生急性心梗,往往没有前期症状,而且年轻人也缺乏这样的意识。”阳长强说道。

       此外,年轻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通常没有侧支循环的保护,这也增加了他们突发心梗后猝死的风险,“年轻人急性心梗发病较急,既往没有一个慢性缺血的过程,所以缺血部位的心肌组织还没来得及形成侧支循环,这就增加了他们突发心梗猝死的风险。”

       什么是侧支循环?阳长强表示:“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之间存在着相互沟通的血管分支,我们称之为侧支,这种分支在冠状动脉供血良好时并没有实际作用,甚至没有血流经过;只有当冠状动脉重要分支发生阻塞或狭窄,并且侧支血管两端存在压力差时,血液才会通过这些侧支绕过阻塞部位将血液输送到远侧的区域,避免缺血造成的心肌梗死。这些侧支经过自身调节,逐渐增粗,血流量逐渐扩大,代替了原有冠状动脉的血供,我们将这种新的冠脉血液循环称为侧支循环。”

       发生心梗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在以往的年轻人发生心梗的案例中,有的患者并非一发病就前往医院诊治,而是采取了“熬一熬”策略,有的甚至在发病一周后才去就诊。采访中,阳长强提醒,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他表示,年轻群体发生急性心梗后,如果救治及时,在两个小时内紧急到医院开通阻塞血管,一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后遗症。

       但一旦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窗,即使血管开通了,往后就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病变、心脏瓣膜问题和心力衰竭等,“这些后遗症可能导致病人长期受到心脏功能损害的困扰。”

       此外,阳长强还建议,在发生一次急性心梗后,就算症状已经缓解或是消失,还是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因为心梗的发生可能代表着患者的冠脉存在问题,或者身体存在着一些诱发心梗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我们应该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而不是好像挺过去了,就忽略了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不然下次如果再发生急性心梗,可能就会面临更剧烈的胸痛乃至猝死。”阳长强说道。

       三类年轻群体易被心梗“盯上”

       采访中,阳长强也介绍了三类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人群体,包括精神压力大的群体、有不良生活方式的群体以及“三高”人群。例如,从事高空作业、医务人员、IT工程师等都是心梗发生的高危人群,“长期的紧张、高压、过劳状态下很容易并发心梗。”

       而有着吸烟、久坐不动、缺乏锻炼、长期睡眠不足、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或是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也会增加急性心梗的发生风险。阳长强表示,虽然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工作节奏快,但还是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自我的调整和精神压力的放松。持续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不利于长远的健康发展。

       那么,人们可以如何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阳长强科普,急性心肌梗死最突出的表现是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疼痛非常剧烈,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并且常常伴有烦躁不安、大汗淋漓、恐惧或者濒死感,这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症状。

       此外,少数患者无疼痛感觉,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一些不明原因的、一过性的、明显或不太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不适、反酸烧心、上腹部疼痛等,特别是在活动量增加时反复间断出现,常常预示急性心肌梗死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