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2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代“医者仁心”的暖心故事
韦钦国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核心要义为仁、义、礼、智、信等,在长期发展中,医者受其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价值观。许多医家以此为行医宗旨,为后世留下许多佳话。

唐代孙思邈:
以命为贵开棺救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留下了“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名言,他切实践行格言,说到做到,“开棺救人”的故事即是其一。


 据传,一天孙思邈在路上遇到有人出殡,他注意到有血从棺材里流出,经询问得知,“死者”系一女性,因难产而“死亡”,此时刚入殓不久,孙思邈根据新鲜的血迹判断此人还有救,就让抬棺的人停下,随即开棺检查。通过切脉,孙思邈发现女子脉搏还有微弱跳动,便在其身上选穴位进行针刺。随后女子慢慢睁开了眼睛,并最终诞下一男婴。孙思邈一下救了两条性命,大家惊叹其为神医。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果不是以人命为贵,是很难有勇气在众目睽睽之下开棺救人的。


宋代何澄:
不趁人危德高医精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何澄德高医精,闻名乡里。一天,一位妇人来家中相求,说夫婿因求功名用功过度日久患病,但家里贫困没有及时医治,而终成疾,希望何澄能给予救治,如能治好愿以身相谢。何澄拒绝了女子以身相报的说辞,一心赴救。他来到女子家中,见一位面黄肌瘦的读书人躺在床上,便一边为其把脉一边询问病情。在分析清楚病因病机后,给予患者对症下药,不久便治好了读书人的病。女子来到何澄家中表示感谢,愧疚地说家产已典卖一空,实在无力支付医药费用,愿兑现先前诺言,被何澄厉言拒绝。何澄说,人做事,天在看,自己为病家治病是应该的,如有非分之想,就算没有人来惩罚,也必有“鬼神”对我问罪。女子羞愧而去,何澄因此更加名闻乡里。


元代葛可久:
尊重同行拒要财物
 


 朱丹溪与葛可久是元朝两大名医,虽为同行但他们并未相轻,反而联手为患者治病。浙江有一大户人家的小姐患痨瘵病(肺结核),其家出高价寻医诊治。经过名医朱丹溪的治疗,病情大有好转,但小姐面颊红晕斑点始终难消。朱丹溪坦陈自己无力为治,便推荐了苏州名医葛可久。病家带着朱丹溪的信到苏州寻葛可久。葛可久见信后,随病家来到浙江,见过小姐后,葛可久屏退他人,只留下小姐母亲及奶妈,说为小姐治病需要针刺乳房处的穴位。小姐尚未婚配,再加上这种手法鲜有听闻,主人十分为难,但为了给小姐治病,家人最终还是同意了。经过葛可久针刺治疗,患者脸颊上的红晕斑点终于消失。主人厚礼相谢,葛可久将功劳推给朱丹溪,说朱丹溪医术高超,已经将患者的病基本治好了,自己只是扎了几针而已,病人痊愈就是最好的报答,哪能贪求别人之功和钱财呢。


明朝范彬:
既有善艺又有仁心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些急危重症如不能及时救治,患者就会有死亡的危险,此时有德之医便以病为急而不以他事为要。明朝有位名叫范彬的御医,在他身上有一个“拒贵救民”的故事。一日有人叩门甚急,范彬感觉有危重患者上门求治,一边做准备一边让家人开门。开门后,求助者说其妻因生孩子“血崩如注”,请他赶紧前去救治。范彬刚要出门,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陈英王也差人来请他,说宫里“贵人有发寒热者,召公看之”。范彬判断贵妃的病短时间内不至于死亡,不会有太大危险,那位“血崩如注”的女子更加危险,就先去那位妇人家为其诊治,然后才去宫中给贵妃治病。陈英王本想训斥范彬,但了解实情后不但没有训斥,还夸他“汝真良医,既有善艺,又有仁心,以恤我赤子,诚符吾望也”。


清代王霈:
诚实守信爱惜名誉
 


 清代山东有位名医王霈,经好友孙兰田介绍认识了当时的内阁中书刘晓山,两人性格相近,便成好友。一次,刘晓山夫人患病,屡医无效,便请王霈诊治。王霈判断此病为中书夫人怀孕后乱吃补药所致,就令其服解毒安胎之药,果然见效,后产下一男婴。刘晓山为表示感谢,有意举荐王霈任县令,但王霈无意为官,拒绝不下就做了鱼台县训导,为读书人做了不少实事。王霈为官清廉,很少积蓄,告老还乡后入不敷出便重操旧业,施医卖药,以此糊口。王霈发现有伙计对病家屡有讹诈,怕坏了自己名誉,就把药铺关闭,从此只看病不卖药,尽显医家诚实本色和信义担当。


 “医者仁心”短短4字,表明了医者的换位思考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历代医家行医宗旨及职业操守,值得后世为医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