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4年08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通阳消暑饮
□吴力强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瓜蒌皮9g,枳实9g,赤茯苓12g,杏仁9g,芦根12g,鸡苏散9g(包),藿香梗9g,姜半夏9g,厚朴6g,白蔻仁5g(后下),陈皮6g,黄连3g。

       功能:通阳化饮,清热消暑。

       主治:胃肠型感冒见倦怠乏力,头昏困重,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细,证属暑热夹湿者。

       用法:每日1剂,常法煎服。

       方解:胃肠型感冒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的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本病归属于中医学“暑湿”“湿热”的范畴,病位主要在心肺、脾胃。

       暑为阳邪,先伤于上。暑热袭扰,气分先阻,清肃不行,胸闷汗出。暑气通心,则心烦口渴。《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其次,暑多夹湿,再伤于中。天之暑热与地之湿浊蒸腾,人身之阳气被湿邪阻遏,漫布三焦,诸症百出。在上则头昏困重,在中则恶心呕吐、腹胀便溏,在下则行走无力。当暑与湿相合,病势缠绵,若汗之则不易彻底,过清则可伤阳,微温失度则易助热,治疗颇为棘手。故通过宣肃肺气,通达阳气,使三焦气化得行,则暑消热散,遂以此为方名。

       方中瓜蒌皮、枳实清热散结。赤茯苓,入心、小肠经,与白茯苓相比,利湿热之力更胜。鸡苏散(六一散加薄荷)辛凉透表,芦根清热除烦。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加杏仁宣肃肺气,通调水道。脾湿困遏中州,加藿香梗芳香化浊,半夏、陈皮降逆止呕,白蔻仁、厚朴行气消痞,少量黄连燥湿止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伏暑内发,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为要”,故全方以宣上、畅中为侧重点。在用药上,轻苦微辛流动之品以开泄,透风于热外;甘淡微温以祛湿,渗湿于热下。该方集藿朴夏苓汤、连朴饮、三仁汤等诸方之长,共奏通阳化饮、清化暑热之功。

       加减运用:头晕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腹胀明显者,加木香、砂仁;大便稀薄者,加石榴皮、炒白术;牙龈肿痛者,加石膏、知母;胸闷心慌者,加薤白、丹参;小便短赤者,加生地黄、淡竹叶。(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据《中国中医药报》 图据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