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2年04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白衣川军的变与不变
本报记者 温韬 陈丽娜 侯文瑾 李芯怡

(上接02版)

变化4 后勤保障人员24小时待命

 高强度的抗疫战斗中,物资保障尤为重要。


 4月4日,两辆装载着共22吨生活物资、药品的邮政运输车,从成都开往吉林。3000余公里的路途中,4名驾驶员不辞辛劳,途中以泡面充饥,耗时70多小时到达吉林,为支援吉林的川军送上“娘家人”的关爱。


 “哗啦”……4月7日22点过,朱松林将载满物资的运输车车厢门打开,“自嗨锅、酸辣粉丝、藤椒方便面、火腿肠……”各种来自家乡的生活物资琳琅满目。连日来奋战在吉林的医疗队队员们看到此情此景,无一不激动欢呼,一时间,队员们的泪水和口水都在感官神经的刺激下“蓄势待发”。


 “这些物资满载家乡的情与激励,提醒我们是一支肩负使命的川军!”一位医疗队员在日记中写道,“今夜的川军,热泪盈眶。”


 作为援吉林市核酸检测医疗队后勤保障部负责人,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的朱松林最是感慨,“物资保障来了,这场仗打得更有底气了!”自从接到支援吉林的任务以来,队员们吃得好不好?生活有无不便?出行调度等有关衣食住行的问题,都是朱松林和物资保障组成员们最关心的事情。


 没有人比一线的朱松林更懂得队员们的需要,2020年9月,朱松林作为四川省核酸检测志愿队的检验队员,支援云南瑞丽时也有着真切的体会。


 没有固定排班,24小时待命是朱松林的职责,“我很想上一线,但这次支援工作中,后勤保障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将竭力为一线战友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不变1 怀着初心,他们义不容辞出征

 3月11~12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由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华西医院感控专家乔甫等5人组成的华西医院援吉林医疗队先后从成都出发,赶往吉林长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重症八仙”之一康焰第10次出征,感控专家乔甫第15次出征。


 作为国家卫健委派出援助湖北武汉前线的第一位四川高级别感控专家,乔甫曾在援鄂前线坚守74天,此后又多次前往西藏、新疆、吉林、云南、河南等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每次出征前,乔甫和队员都会在华西医院行政楼——“小红楼”前合影,华西医院工作人员、媒体人员也会聚集到行政楼前的广场上为他们送行,两年来,这项仪式未曾改变。不变的,还有陪着乔甫多次出征的黑色背包和深蓝色行李箱。


 “每一次出发,我都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出发前,乔甫总是留下这句饱含期望的话,这是他不变的“初心”。


 3次出征,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刘胡的“初心”也从未改变。“如果有需要,我一定顶上去,没有任何问题。”4月7日,远在吉林长春的刘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0年1月25日,刘胡作为四川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副领队前往武汉支援,半个月后,回川带领第六批医疗队赴武汉再度“作战”;2022年1月,他带领队伍前往西安,接管长安区人民医院;3月30日,受命带队前往吉林支援……


 因为被需要,所以义不容辞。这一次到长春支援,刘胡心理上也做好了准备。“毕竟我已经两次带队出门,这次前往支援,应该说经验上还是比较丰富的。”


 每次出征,妻子和父母的眼里总会流露出担忧,但他们依旧默默帮刘胡收拾好行李。


 “他们从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告诉我,保重身体,平安归来,带队伍打胜仗。”刘胡说。

不变2 怀着决心,他们战斗力强

 4月1日下午5点,刚到长春的夏腾飞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清点物资、消杀、考虑人员配置……等忙完这一切都已经是凌晨了。4月2日一大早,夏腾飞就组织队员开会,起草工作预案、安排队员相关工作、逐个考核队员防护服穿脱是否合格……“这些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  


 干燥、寒冷的北方,让南方来的医护人员还是有点吃不消。“每天鼻子都很干,加上天气寒冷,每次医护人员出舱脱完防护服,就剩薄薄的一件洗手衣,一热一冷很容易感冒!”夏腾飞说,“这次引发吉林疫情的是奥密克戎BA.2毒株,传染性极强,难度要大一点,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都怀着一定要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的决心勇往直前,争取早日让方舱医院‘关门大吉’。”


 据了解,4月3日23点30分,经评估,有1200个床位的长春市工人体育馆方舱医院具备收治病人条件,四川援长春医疗队随即整建制接管。4月4日中午,首批患者入院治疗。


 同样是4月4日,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自贡医疗队全体队员经过一晚上的休整,就被安排进入位于浦东新区新瀚路的移动气膜实验室开展核酸检测工作。这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实验室。


 “第一天上岗,3位女队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又主动延迟2小时出舱,保证了核酸检测的快速进行,大家的团队作战意识很强。”肖利说。“但是看着大家坐上大巴车后几分钟就睡着了,我还是很心疼,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与父母。”


 仅4月6日17点到24点,自贡医疗队的核酸检测工作量就达到了10920管。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结束后,队员们的脖子僵了、腿肿了、手臂酸到吃饭时只能尽量用勺子,但是每个队员依旧干劲十足。


 这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是如何打造的?肖利的秘诀是“老带新”结对子,这个方法也被四川援上海核酸检测队相关负责人分享在工作大群里,提供给其他成员交流借鉴。

不变3 重视院感防控,他们互相监督

 四川援吉林核酸检测医疗队到达驻地后,领队张志强将院感防控工作作为重点去抓。


 院感防控出问题,势必会造成非战斗性减员,犹如抱薪救火。但奥密克戎传染性较强的特点,还是给医疗队防控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目前,四川援吉林核酸检测队加强院感防控的一些做法是从2021年援助河南时开始逐步建立并形成的,然后在后续工作中根据国家最新要求和每个地方实际进行适时调整,不断更新,到如今援吉林医疗队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控流程体系。”张志强告诉记者。


 医疗队将可能涉及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流程进行规范优化,形成书面文件,印发给队员。


 “比如,严禁队员相互串门、聚集,严禁私自点外卖等。”此外,还对个人防护用品穿脱进行考核,确保入舱前人人考核合格。每天对所有队员进行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院感防控准备更充分,“这一次,我们组织了足够量的院感专业人员,四川共11支医疗队,每队配备一名院感专家。每支队伍还专门抽调3名同志配合院感专家工作。”张志强说。


 在驻地条件资源有限,没有监控等辅助设备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监督时发生疏漏,除了队员与队员、队与队之间互相监督,值班队长和院感专家也会共同监督。在往返途中,队员们都会保持合理距离,互相“嫌弃”。


 穿脱防护服也是肖利最为看重的一个环节,上海与自贡的风险等级不一样,在穿脱防护服时必须更为严格地按照标准执行。“入舱前,我要求每个老队员必须看着新队员穿好防护服。出舱后,也必须看着他们换下来。”在肖利看来,院感安全就是红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