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2年03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水上村医
文/图 李芯怡

青川的气温本来就低,我们去的时候适逢寒冬,天又在下雨,冷风直往脸上扑,像刀割一样。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在村医岗位上坚守了20多年的郭成林。


他所在的白河村三面环水,进出必须坐船。我们临窗而坐,闻听渡船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欣赏湖面上的大雾和连绵不绝的群山。


卫生院里一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是郭成林和妻子徐欣的住处。屋子狭小,但充满爱意,两人是初中同学,2000年结婚后,徐欣就一直在这里陪着郭成林。


初中毕业后,郭成林跟当时的云盘乡卫生院院长学医,1994年后就一直在白河村工作。宝珠寺水电站修建后,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大型人工湖泊白龙湖。以前的路没了,出行只能靠划船。不会划船也不会游泳的郭成林动了离开的念头,但当时村支书说,“你走了哪个给这些村民看病呢?”这句话打消了他的念头。“虽然待遇不高,但村里的村民是实实在在地把我当亲人看的,有时过来看病,还给我带他们自家种的菜。我和他们建立了很深的感情,我也舍不得他们。”


解决出行问题是第一步,“最开始是手摇木船,得有技巧,我又不懂,船就在水里打转转,我生怕掉进水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学会。”郭成林回忆道,船越来越先进,从手摇木船、手摇铁船、柴油船,再到现在的汽油船。不过,全都是郭成林自费购买的,“光船都换了六七艘”。


当时,解决温饱也是个大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夫妻俩天一黑就去湖里下网,天不亮就去收网,“捕点鱼、虾,赶集时去镇上卖,勉勉强强够生活开支。”


白天,郭成林外出给人看病,徐欣就把这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做好饭,等他回来一起吃。一旦晚上有病人打电话,徐欣就陪着郭成林一起去。“与其在家担惊受怕,不如陪他,给他壮胆!”有一天晚上,雨大风大,郭成林的电话也打不通,徐欣就围着湖边到处找,担心他落水里了,还好郭成林没事。那件事真是吓坏了徐欣,还因此服了好几年中药。


现在,“赤脚医生”不“赤脚”了。待遇越来越高,装备也与时俱进。郭成林为村民量完血压,就拿出平板电脑登录系统,记录村民刚刚的检查情况,“以前我每次入户随访,都要带很多表格、资料,现在这个系统不仅能看到每个村民每次的随访检查结果、生活方式、用药情况等信息,还能看到村民在医院的治疗记录,既便捷又省时,大大提高了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送别我们后,郭成林又开船返回那爱的小屋。我想起他妻子说的那句话——“现在村里基本没有年轻人了,我就开玩笑和他们说,是我们两个‘外乡人’守着你们白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