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2年03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蒲江县中医医院 陈小刚

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是指心率指标低于60次/分钟的一种临床常见心脏疾病,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以及用药剂量的不确定性,其用药风险也是一项重点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观点以及方案进行如下概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中医辨证定义中,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归属于迟脉证、心悸、胸痹以及眩晕等范畴内,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以及张景岳的《类经》等历史资料中均有相关记载。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气结在经,久则血伤而入络”观点传播较广且沿用至今,结合迟脉证的病机观点,在现今中医辨证治疗理念分析病因时,普遍认为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以痰瘀互结、正气不足作为症状表现,其核心病机与心、肾、脾及其相关脉络密切相关,以正气不足作为起始因,心气虚弱受损,以致血行受阻,心脉瘀堵,后因瘀阻时间长,人体气机周转进一步阻滞失调,而导致其他脏腑气血运转不畅,所以追溯初始原因,则是心肾阳虚所致。


在现代西医医学中,较为普遍且为多数医学工作者所接受的病因包括心肌离子通道基因变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以及疾病与用药诱发导致3类。相关研究提出,具有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诱发性的疾病主要包括各种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相关感染疾病、风湿病、外力或手术损伤以及代谢性疾病等,诱发性药物主要包括各类降压药物、麻醉药物、精神类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二、治疗


(一)中医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可分为多种类型,但整体上常以活血化瘀、滋阴通阳、益气通络作为治疗原则。在心肾阳虚型患者中常使用参附汤、苓桂术甘汤、参附注射液、病窦灵口服液以及参仙升脉口服液进行治疗;在气阴两虚型患者中常使用炙甘草汤、生脉散、桂枝甘草汤、圣愈汤、心宝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心复脉颗粒进行治疗;在气虚血瘀型患者中常使用四君子汤、圣愈汤、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在心脉瘀阻型患者中常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血府逐瘀汤、通络温窦颗粒进行治疗;在气滞血瘀型患者中常使用通脉复律汤进行治疗;在痰湿阻络型以及痰浊内阻型患者中常使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进行治疗。


(二)西医


在药物治疗中,临床应用较多的是β受体激动剂以及抗胆碱能药,通过对抗以及缓解调控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达到治疗目的。但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心率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同时需要辅以给氧、调节电解质的基础治疗。


在药物治疗以外,现代西医治疗方案还包括一些介入治疗方案,如起搏器植入、心脏神经消融术等,前者通过介入手术将具有心脏功能辅助效果的起搏器植入心脏,以达到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心脏神经消融术是指通过定位心脏神经丛,并使用导管对其进行消融,以达到抑制迷走神经异常亢奋的作用,从而改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情况。


从大量的临床案例研究中可见,单一西医用药治疗方案对于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一方面安全性欠缺,同时由于需要长期服药,患者依从性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单一中医治疗虽然安全性较为稳定,但其见效缓慢,可能出现延误治疗周期的情况,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或为一种两全之法,中成药剂对我国患者来说接受程度更高,并且中成药剂的加入能够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提升治疗用药安全性,降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区分患者不同的辨证分型,选取相对适宜的药剂以及治疗方案,并且随着目前各种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各类成品中成药丸、口服液等能够改善患者用药烦琐的程度,可以进一步提升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