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2年03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生“跨界”当工程师耗费20年精力研发配液机器人
——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啪”的一声,装有药品的安瓿瓶口随着确认键的按下被剥离,随后只需30到40秒,就能完成一袋静脉输液药液的配备。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住院楼的背后,坐落着一个占地面积达84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静配中心,这也是全国首家全品种智能化静配中心,该中心投用后,配药效率从传统的50~60/人/小时,提高到一人操作一人辅助状态下的300+袋/小时。在该中心内,有19台这样的配液机器人,这批机器人的投用,不仅让护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更让医院的智慧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款机器人的研发人,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医生——急诊科副主任郑永强。谈起“跨界”研发,郑永强回顾了20年的坎坷历程。

错过机械工程学 他笃定当一个好医生

 1994年,面临高考的郑永强第一志愿并不是学医,“我从小就喜欢机械,觉得当个机械工程师倒是不错,第一志愿就填报了这个方向。”而作为理科生,郑永强将能选择的医科专业也写进了志愿,也许是命运的安排,郑永强最终错过了首选专业,被调剂至中医专业。“在学校学医时发现,掌握医疗技术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患者可以在医疗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生活,甚至是帮他们活下去,这样的获得感也不是钱可以衡量的。”


 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郑永强一边在急诊科里出诊,一边思考着当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还能在急重症中做些什么。“除了吃饭和回家睡觉,其余时间就是在科室待着。”郑永强心无旁骛的工作状态持续了几年后,终于被“打破”了。


 几年的临床工作让勤于思考的郑永强有了不少感悟,他发现,临床工作中不少护士对配药这项工作感到疲惫和不悦。“这件事不应该很简单吗?”郑永强带着自己的不解,利用休息时间帮护士一起配药,他发现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麻烦真不少,“想要配好输液液体,一袋药至少十几次、二十几次抽吸,需要3~4分钟。每个配药护士每天这样单调的抽吸动作得重复上千次。费时费力不说,在手掰安瓿瓶口、分离注射器、处置用过的针头、拔针时都有割伤手的风险。”这样的情况直到现在都还可能在一些医院中见到,与此同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配液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有了这样的思考后,郑永强便开始“沉迷”网吧,查阅国内外资料,埋在心底的“机械梦”又在悄悄发芽——做个设备解决它!

作为“业余机械工程师” 他艰难地寻找门路

 2002年前后,郑永强脑海里就开始有了具体的想法。一想到设备的工作原理,就随手拿一张纸,画上几笔;联想到设备做出来的样子,便用简单的空间结构绘制一个零件简图;遇到难点盲点,也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或请教专业人士。“因为在急诊工作,有不少因操作设备导致外伤的患者前来就诊,这些患者里有不少是做机械的,还有做加工的工人,一来二去,和患者熟络起来后我们就会聊到加工零件的事情。”郑永强回忆,通过自己在市场上买的小零件和学习到的机械知识,2005年,他做出了初代产品。


 与此同时,郑永强的配液设备在研发上遇到了多重瓶颈。“个人的能力很有限,想要做好这个设备,要有更多电子、机械、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自己做也不现实,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2009年,独自折腾几番的郑永强仍然在艰难地寻找门路。一个偶然的机会,郑永强向朋友聊起了做配液机器人的想法,朋友鼓励他,“这个方向还是个空白,去深圳找大公司做,给专业的人讲。”


 研发之路很坎坷,郑永强也曾经想到过放弃。“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药瓶瓶口的切割和打断——力度太轻切不断瓶口,太重又容易弄碎瓶身,仅仅这一项就经过上万次试验。”2013年,本来计划一家人出去游玩,郑永强为了尽快改进设备,让妻子独自带孩子去了,自己则用仅有的几天年假在深圳做研发,还自费买了2000份药水去为自己的想法做验证。他与深圳一家公司做出了一台静脉输液配药机器人,但因为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每小时配药只能达到60多袋,无法满足临床上的需求。本来看好他想法的团队,也都提前“下车”,“业余机械工程师”郑永强又成了孤身奋战的人。

赶上“智能化”风口
他从医者“变身”创客

从2009年起,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郑永强独自一人跑遍了全国,参加大大小小的自动化学术会议、参观机械化展览。近几年来,赶上了“智能化”的风口,郑永强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突破技术瓶颈并找寻机遇。


 “几年来,因为参加各式各样的展会,也认识了不少‘圈外人’,看到新的技术,就留张名片和介绍,因此认识不少工程师,其中还有我们四川的。”2014年,郑永强在广汉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技术人员,说了自己的目的和想法,大家一致认为这将是一个会被高度认可的作品,自此后郑永强每天一下班便驱车前往广汉,和同样是用下班时间来做这件事的“合伙人”走进出租屋琢磨,凌晨又赶回成都。2017年,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样机做成了。


 2018年10月,郑永强和几个合伙技术人员组成了静脉用药配制机器人项目团队,先后在2018“创客中国”四川省创新创业大赛暨首届“创客天府”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8“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分别荣获创客组一等奖和创客组优胜奖。随后,静脉用药配制机器人项目再获四川省科技厅2019年第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奖项30万元。


 2020年底,为顺应自己所在的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智慧化战略发展,郑永强的静脉用药配置机器人走进医院,19台机器人正式“上岗”,彻底颠覆了医院传统的输液配药模式,实现了更精准、更安全配药。“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亲自看着工厂装车……”


 据了解,这一智能配液机器人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300余项,在同类产品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已在省内多家医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话

记者:您认为是什么样的性格成就了您和您的机器人?

郑永强:固执。我是个固执的人,即便有很多人不看好,我也一定要想办法,能不能成是其次,首先还是要做。

记者:在这个机器人之后,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郑永强:我们临床医生是设备体验者,设备服务于医务人员与患者,希望可以和同仁们一起发现临床上的问题,改进问题,设备用着不好,不能因为没有更好的产品大家就将就着用了,实际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做到既能方便医务人员操作,还能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我很鼓励年轻医生多思考,之前和临床上的同事讨论过,股动脉介入手术穿刺后,现有压迫止血装备的止血效果有待提高,渗血的情况时有发生,护士操作时也要压很久,患者也难受。在这一装备的改进上,也欢迎志同道合、有想法的同仁加入探讨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