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2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更好的疗法 更好的服务
2022年医疗健康领域的五大技术趋势
据《科技日报》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列出了2022年医疗保健领域的五大技术趋势:远程医疗、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将迎来高速增长,业界人士也将进一步利用人工智能(AI)、云计算、扩展现实和物联网(IoT)等技术,开发并提供新的更好的疗法和服务。

远程医疗让更多患者获得救命机会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析师表示,在新冠疫情暴发头几个月,远程医疗咨询的比例从0.1%飙升至43.5%,未来这一比例还会增加,原因显而易见——这一趋势有望让更多病患获得救命的机会。


为实现这一目标,新一代可穿戴设备所配备的心率、压力和血氧检测器,使医生们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病患的生命体征。疫情防控期间,有的地方建立了“虚拟医院病房”,医生们利用中央通信基础设施监测身处多地的患者的治疗情况,美国宾夕法尼亚急救医学中心正在开发更高级版本的“虚拟急诊室”。


2022年,远程医疗方法将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为手术和重症康复患者提供持续后续护理等。机器人和物联网将在这一趋势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智能技术(机器学习)将在传感器检测到需要干预或摄像头发现老年人在家跌倒时提醒专业人士。

扩展现实用于临床培训和治疗

虚拟现实(VR)耳机目前已被用于培训医生,使他们能了解人体的工作原理。VR也被用于治疗,比如用于训练自闭症儿童获得社交和生活技能;还被用于促进认知行为疗法,以帮助治疗慢性疼痛、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症。已开发出基于VR的疗法,可让患者在安全无威胁的环境中克服恐惧和治疗精神病。


2022年,增强现实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将继续增长。如美国AccuVein公司的产品旨在通过检测血流的热信号并在患者手臂上突出显示,使医生和护士在需要注射时更容易定位静脉。微软公司的全息透镜系统被用于外科手术室,外科医生们可接收他们所看到物体的实时信息,并与其他可能正在观察手术的专业人员或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利用AI和机器学习理解医学数据

与在其他行业一样,AI在医疗保健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理解大量杂乱、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X光、CT和MRI扫描等获得的数据、有关新冠等传染病疫苗分发的数据以及活细胞基因组数据,甚至医生手写的笔记等。


AI也可成为医生的好帮手,并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如AI可对患者进行简单接触和分类,以便临床医生腾出时间开展更有价值的工作。而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商巴比伦健康公司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收集患者的症状信息并直接向合适的医疗专业人员咨询。


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对预防医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预防医学不通过事后提供治疗来对疾病作出反应,而是预测疾病将在何时何地发生,并在疾病发生之前制定解决方案。这包括预测传染病暴发的地点、病患的再住院率以及饮食、锻炼、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这些工具能够比传统分析过程更有效地发现巨大数据集中的模式,从而实现更准确地预测并最终改进疗效。

“数字孪生”取代动物试验

“数字孪生”目前正出现在多个领域,“数字孪生”指根据真实世界获得的数据创建一个数字模型,可用于模拟任何系统或过程。


在医疗领域,这一趋势包括对“虚拟患者”——那些测试药物和治疗的人进行数字模拟,目的是缩短新药从设计阶段进入通用阶段所需的时间。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体器官和系统的“数字孪生”更接近现实,这使医生能够探索不同器官出现疾病的原因并开展治疗试验,而不需要开展昂贵的人体或动物试验。美国于2014年启动的“活心脏”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开源的人类心脏的“数字孪生”;欧盟类似的“神经孪生”项目则模拟大脑中电场的相互作用,希望能为阿尔茨海默病带来新疗法。

个性化医疗与基因组学

包括基因组学、AI和“数字孪生”等现代医疗技术,将使医生们能采取更个性化的方法,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量身定制疗法。


例如,瑞典Empa医疗中心使用AI和建模软件来预测个别患者止痛药的确切剂量。对于慢性疼痛患者来说,适量药物能有效止痛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但剂量过高,则极其危险。


诺和诺德制药公司与数字健康公司Glooko合作创建了个性化糖尿病监测工具,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读数和其他特定因素,为患者提供饮食、运动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个性化建议。


研究基因以及利用技术绘制个体基因组的基因组学,对于研制个性化药物特别有用,有望催生癌症、关节炎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新疗法。

延伸阅读

医疗装备产业前景可期

医疗装备是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医疗装备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4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1.8%;2020年,我国医疗装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3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00多亿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已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体系,覆盖卫生健康各个环节,可基本满足我国医疗机构诊疗、养老、慢性病防治与应急救援等需求。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规划》还从5个方面设置了分目标: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医疗装备亟须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初步建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腔镜手术机器人等一批高端产品实现应用;企业活力显著增强,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业态全面创新发展;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6至8家企业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


根据《规划》,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有源植介入器械等将被作为七大重点发展领域。《规划》还提出,要推进“5G+医疗健康”、居家社区、医养康养一体化等新模式发展。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