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2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健康成都更美好”的诚意答卷
文/图 成都市卫健委

(上接08版)

“软”“硬”兼施提升服务水平
让群众在家门口“好就医、就好医”

 

    “老年人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可以,我们都接种了。您的身体状况很好,是可以接种的。接种疫苗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身边的人负责。”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朱梅为居民解答新冠疫苗接种的相关问题。


    “十四五”期间,成都市稳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加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诊室规范化建设,加强特色科室建设,细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得基层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吸引患者大幅回流,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让基层守门人的作用不断凸显。


    在成都市,上级大医院会派专家进入社区坐诊,每月还举办社区健康大讲堂,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丰富慢病防治知识。另外,上级医院专家开展的定期义诊活动满足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居民“在家门口看专家”的健康诉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好就医、就好医”。


    成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光软实力增强了,硬实力也不断档。截至2021年12月底,已完成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提升改造、100家村卫生室公有化和标准化建设。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的同时,市、区龙头医院还不断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水平,将三甲医院的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同时,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为1781.61万常住居民免费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3039支,签约服务701.62万人,其中重点人群签约378.9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9.22%。


    在基层提档升级的同时,成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不断强化。


    “新院区开了,看病就近了。”2021年3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以下简称:龙潭院区)正式投用,这意味着家住成都龙潭片区的李女士今后不必再绕远路,在家附近就能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李女士患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寻医求药只能舍近求远,龙潭院区投用后,她只需5分钟的时间就能顺利就医,极大便利了她的生活。


    2021年,成都聚焦“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加快推进“健康成都”建设,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2021年,成都市新晋三甲医疗机构15家,全市三甲医疗机构达54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全市5A级医美服务机构数位居全国第一,顺利通过第八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连续28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此外,2021年,成都市获评2019~2020年度健康中国标志城市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组别第一名,成功获批全国首批15个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1个。医养结合工作“成都经验”在全国医养结合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推广介绍,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推进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成都出台《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先后组织召开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推进会、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人才引进座谈会,梳理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搭建了院校合作平台、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等,保障各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实施高精尖医疗技术应用示范,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4K内窥镜摄像等先进技术设备,建成以移动CT为中心的呼吸4D介入杂交手术平台、全省首批“国字号”房颤中心。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病科、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立项202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获中央补助资金各500万元,切实提升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下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