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2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健康成都更美好”的诚意答卷
文/图 成都市卫健委

(上接07版)

把“最柔软的群体”养育好
成都探索创新婴幼儿照护服务模式

 

    家住成都市青羊区的朵朵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她认为,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专业的托育机构既可以提供科学照护,又能解决孩子的早期发展问题,是对家庭照看很好的补充,于是她将不到3岁的朵朵送到了托育机构。同样,工作繁忙的兜兜妈妈在经历不停更换保姆的遭遇后,也选择了把孩子送到专业的托育机构。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处处长宋建华表示:“成都围绕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实现‘幼有善育’,改革创新,探索出‘医育结合’‘1+N’等具有成都特色、有示范意义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新模式,促进了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


    “所谓‘1﹢N’,即依托1个示范性托育机构,带动N个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点共同发展。”宋建华表示,截至目前,成都市在线登记的托育机构有555家,已通过卫健备案161家;创建了首批33家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初步培育形成希希家、暖房子等有较大影响力的托育服务品牌。


    据悉,近年来,成都市积极探索惠普托育机构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初步形成“家庭照护+机构照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服务”的“三位一体、医育结合”服务新模式。


    宋建华强调“规范”“科学”两个关键词。他说:“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婴幼儿照护体系,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2021年10月26日,由成都市卫健委组织专家编制的《成都市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南(试行)》和《成都市托育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南 (试行)》正式印发,并在成都市卫健委、成都市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官网对外公开。这也是国内婴幼儿照护领域的率先探索。他们分别针对家庭、托育机构,就健康照护、营养照护、回应性照护、安全照护、早期学习与发展5个方面进行细致阐述,将婴幼儿科学照料看护、避免意外伤害等方法、技巧宣教融入全市所有儿保门诊的儿童保健内容。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建立了健康管理员制度,从托育机构所在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拔熟悉婴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技能的医护人员或公卫人员,“一对一”担任托育机构健康管理员,开展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督促托育机构落实婴幼儿健康监测和卫生保健、疾病防控等工作。同时,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密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托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医育结合”。目前,全市已为通过备案的161家托育机构配备健康管理员。


    同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成都全面加强对托育机构规范服务的指导和督促。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出台包括7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73项三级指标的《成都市新设立托育机构收托前卫生评价标准》和《成都市托育机构质量评价标准》,作为示范机构、星级机构评审的依据。


    “‘三位一体、医育结合’的服务模式让育幼家庭更加快捷地获取科学养育知识与技能,享受到更加便利、优质、安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宋建华说。


    深耕托育行业10余载的成都市托育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李楹芝认为,相比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托育机构侧重“医、育、教”的融合,其中养育是主体,医疗是护航,教育是载体。为了保障养育、教育质量,李楹芝十分重视师资团队的建设。她认为,要靠专职儿科保健医生、育婴师、营养师指引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


    目前,全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达1514家,其中在线登记555家,备案163家、占全省备案机构的60%以上、列副省级城市前列;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2.64个,入托率达6.96%,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下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