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6版(2022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敬老”先“知老”
王洪武

    去年春节,邻居老宋的儿子回家给他带来两大瓶高级滋补保健品,说是花了四五百元。老宋捧着说明书左看右看,发现其功效有几处与自己身体“对不上号”,弄得吃不敢吃,丢又舍不得丢。老人不仅没有得实惠,反而为儿子花错钱添了烦恼。


    逢年过节,出于孝敬,向父母亲友等老人送点礼物,这也是人之常情、应有之道。但敬老先得知老,要晓得老人眼下最缺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不然,盲目给老人买保健品等,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什么都缺”的年代,无论你送“什么”,老人都喜欢。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绝大多数老人近乎“天天过年”,一般吃的、用的,你送什么老人都不稀罕。只是老了,学习走动少了,往往思想跟不上形势,信息不大灵通,年礼最好送一些老人平时舍不得享用或者不会享用、享用不到的物品,以利老人增进健康,提高品质、赶上新潮。比如,奶奶已有一件羽绒衫,又买一件同样的衫子送上,老人一定会摇头,说你瞎破费。若是送上一件款式新颖的老人没穿过的花马甲,即使花钱不多,她也会喜得合不拢嘴的。


    “敬老”得“知老”,平日“多走动、多联系、多关心”是个途径。给老人送礼,也不仅仅就在过年这几天。精神慰藉,对老人是一个无价的“精神药方”,是一缕柔暖的冬日阳光,是一碗热乎乎的“心灵鸡汤”,其本身亦是一种“礼”,多送“精神礼”显然比送“物质礼”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