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2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德阳首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新年第一天,患者从德阳市人民医院出院
李思 本报记者 侯文瑾

1月1日,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邵某从德阳市人民医院出院。前一天,该院血液科电梯厅里,日夜守护着邵某的医护团队还精心准备了蛋糕和礼物,庆祝她的新生。德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韩杨云、华西医院教授刘志刚专程看望她,为她送上祝福。电视屏幕里播放着护士细心记录的邵某从入院准备移植到闯过一道道难关的画面,墙上悬挂着“移除病痛,植入希望”的横幅,点点滴滴让邵某和丈夫感动不已。

联合华西专家
血液科做足移植前准备工作


2021年1月,48岁的邵某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A-k轻链型DS Ⅲ期),在当地医院化疗。这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诱导化疗后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


邵某被转诊到德阳市人民医院。该院血液科主任周婕详细了解了她的治疗方案与检查情况后,联合医护团队、华西血液联盟外派专家刘志刚共同为她制定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邵某接受4次化疗后疾病缓解,于6月30日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


在等待邵某的身体情况恢复到可以移植水平的同时,血液科移植团队加紧准备和完善移植病房,从室内环境到灭菌床,每个细节都必须照顾到患者移植后极低的免疫力水平。经过短期的病房改造,引进先进的灭菌床,这个特殊的区域终于达到要求,床罩内的洁净度远高于手术室,整个病房的设施满足移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要求。


除了硬件,血液科医护团队也奔赴多家医疗机构学习,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知识和技能升级。


成功移植
填补德阳市的技术空白


12月14日,邵某完成移植前检查及评估,入住移植病房,进行了为期4天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预处理其实就是以大剂量化疗最大可能地清除患者体内肿瘤细胞,但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同时也会损伤身体脏器功能,可能导致更明显的不良反应。


移植医护团队制订了周全的治疗护理计划,保胃、止吐、碱化尿液、严密监测出入量、五官护理、口腔护理、肛周护理……维持患者胃肠道、肾脏等脏器功能,使水电解质功能平衡。一周时间,邵某和医护人员一起闯过了化疗药物脏器损伤及内环境紊乱关。


12月20日,邵某在医护人员全程严密观察和监测下,回输了前期冻存的造血干细胞。


整个治疗期间,邵某的血细胞逐渐下降,反映身体免疫水平的白细胞最低时只有正常人的1%,中性粒细胞值为0。这意味着她的抗感染能力比刚出生的婴儿还弱,任何一个细小的风险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后果非常严重。自从邵某进入移植病房,房间及所有物体表面要定时进行消毒,毛巾、衣物、纸巾、饮食等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在严密的保护下,邵某艰难地闯过了感染关。


移植后第9天,经过连续检查评估,邵某的造血功能逐渐恢复,完成重建,标志着德阳市首例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了。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开展,填补了德阳市的技术空白,对德阳市血液疾病的诊治水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带动提升德阳市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