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2年01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沟通不畅与误诊同样可怕
谭钧铭

近日,83岁的龚婆婆因为在重庆江津区某医院被诊断出艾滋病而情绪崩溃,她因为感觉丢脸,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直到得到江津区疾控中心答复“阴性”后,才还了龚婆婆“清白”。而龚婆婆的主治医生则表示,自己在出院报告的注意事项注明了“一周左右返院查看HIV确诊实验结果”,这不算误诊。目前,龚婆婆的事情已经由医院的医患办来专门进行处理。


    在老人误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之后,到复检结果出来的这段时间里,老人的家庭可谓天翻地覆。一番折腾之后,才得来了老人复检阴性的好消息。


    对此,我们必须先明确一点,那就是艾滋病并不可怕,我们不要对艾滋病毒携带者给以异样的目光和看法,不要谈“艾”色变。


    艾滋病的确诊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一般来说,HIV抗体检测分为初筛试验、复检试验、确证试验3类。只有确证实验阳性时才可以由专业人员明确告诉来访者,他(她)已感染了HIV。医生在告知情况时明显存在表述不清晰、说明不够严谨等问题。面对这种特殊情况,医生应当在出院时给予特别的关注。毕竟,和医生相比,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息显然并不对称。这就更需要医患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涉及比较敏感的病症,更需要医生用专业的知识,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这样才能解开心结,避免出现龚婆婆所遭遇的尴尬。


    误诊或许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沟通问题则可以避免。如果服务更贴心、沟通更畅通,那么医患关系自然也就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