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21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团队24小时协同作战
4~6小时出检测报告
本报记者 侯文瑾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结果一直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的“金标准”,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更关乎疫情的发展态势,核酸检测团队在疫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采样到检验,从前线到大后方,这一张张核酸检测报告在4~6小时内高效出具的背后,是一个团队在协同作战。


    11月2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多个检测点,紧急组建核酸采样检验团队,以调动人员最多的核酸采样、核酸检验2支队伍为主力,在城市核酸基地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加持下,面对大量的检测样本,这个主要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在各个岗位上开始各司其职,全面投入“战斗”。

 

前方 迎寒而上

核酸采样点24小时全时段运行

 

   “麻烦您,健康码黄码人员在这边排队检测,请按1米线站好,提前准备好您的条码……”连日来,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检测点上,时不时地听到引导人员拖着疲惫的嗓音,在现场耐心地引导。这些顶着寒风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前锋队伍来自护理部。


    11月3日,护师梁雪梅本应该休假,但当接到支援检测点的通知后,她立即赶到采样点。“作为党员来说,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对于曾有过援鄂经历的她来说,不论怎样的紧急任务,都义不容辞。随即便一头扎进了时间紧、任务重的采样工作中。


   “阿姨,麻烦张开嘴,啊……”“您是黄码要3天之内做两次核酸哈……”梁雪梅与同事轮番在引导岗和采样台前工作。


    朱运娟是从健康体检中心抽调进核酸采样队伍的护士,负责小组协调工作。朱运娟要负责岗位协调、打印条码、核对信息和数量、与送检人员做好交接工作,还要根据群众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惑,是群众和临床医学检验部之间的沟通桥梁。采样点上,通过“梁雪梅”“朱运娟”们的引导、采样和答疑,到院市民的核酸样本都顺利地送往实验室。


    据了解,核酸采样队伍是11月2日由护理部、急诊科、发热门诊牵头组建的核酸采样应急梯队,全力保障核酸采样任务和紧急支援任务高效推进。


    为有效应对持续增长的核酸检测需求,医院迅速启动北门“愿检尽检”采样点、增设南门“黄码”核酸采样点,快速集结了充足的物资、装备及100多名检测人员。其中,青龙街的北门检测点从启动到运行总用时不到60分钟,羊市街的南门黄码检测点从搭建到运行不到90分钟,两个点位均实现24小时全时段运行。


    11月7日,立冬,夜间气温低至个位数,采样点突然收到了热心市民送来的米线,医务人员连日来的疲惫和当下的寒冷,随着热汤的氤氲一同散去。

 

后方  迎难而上

实验室里机器24小时不停歇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背后,有一个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小厂房”,实际上,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它却是一个有能力在24小时内出具上万份核酸检测结果的“最强大脑”。这是11月这轮疫情中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的“主战场”。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是成都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也是成都市第一批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临床医学检验部主任刘华伟郑重地介绍道,能力大,责任也越大。面对骤增的检验量,人手问题是一个考验。作为检测团队的总指挥官,刘华伟一边要保障院内正常检验工作的平稳运行,一边要保障核酸基地内24小时连轴转,还有一边,城市核酸基地(北区)建设工作在医院北区正在进行改造建设,哪个都不能停。“分子生物专业组11人全员上岗,抽调持PCR上岗证的24人待命,确保24小时无间隙高效完成核酸检验工作任务。”刘华伟当机立断,面对核酸检测样本量近5倍的大幅提升,临床医学检验部核心团队开启每天24小时不停歇的工作模式。

 

“最佳作战小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源源不断地有样本送进来,压力真的不小。”作为分子生物专业组组长,张彦懿在核心提取间常常一待就是8个小时。从检查机器设备,到核查实验室温度,张彦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晨不到8点,张彦懿就换好隔离衣进到了负压实验室的核心提取间,为了减少进出实验室,张彦懿决定一口气干完手上的活,时常到下午4点才吃饭,然后开始做其他的管理工作,并且提前部署第二天的人员配置,张彦懿早出晚归的状态持续到成都不再有新增的确诊病例。一天晚上10点,回到家中,年幼的女儿连连感慨,“好幸运啊!妈妈居然能陪我睡觉了!”张彦懿有些哭笑不得。作为高能核心队的组长,张彦懿不得不在岗紧盯关键环节。


    11月3日以来,核心提取间团队采取“老带新”的方式,组合成“最佳作战小组”,同时操作两套设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高效率的同时做好质量把控。

 

妥善应对设备故障带来的“小插曲”

 

    11月3日,刘华伟看着临床医学检验部在有条不紊地按照既定工作流程开展检验工作,为了应对大量标本,早在基地建设时,刘华伟就创新性地提出增加一个样本接收间,这对提升检测速度和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4月份进行的模拟疫情突发情况压力测试中,各项流程高效运转,核酸检测能力跃升。因此对于顺利完成这次任务,他心里底气十足。然而,总有些始料不及的意外,给成功增加点难度。


   “疑似设备出问题了!出现‘花板’,需复检样本量较大,没办法及时出报告。”深夜,接到团队的报告,刘华伟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到实验室,路上紧急联系了设备工程师和技术支持人员。“紧急抽调4名核酸检测人员增援,改手工操作,马上调来试剂,大家辛苦一下,加油!”刘华伟拿着对讲机启动应急预案。


    刘华伟的严谨和高效是出了名的。为了省去穿脱防护服环节,并降低可能因进出实验室造成的污染风险,他为临床医学检验部专门配的8个对讲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发挥了大作用。“干得怎么样啦?”“有没有遇到问题?”“今天也必须‘清零’!”3句话,是刘华伟通过对讲机发进实验室的叮咛。


    事发突然、情况紧急,物资管理员郑飞与同事们从医院仓库一次次地搬运人工复检所需的试剂,面对这个设备故障带来的“小插曲”,随着人工复检试剂顺利送进实验室,核酸检测报告恢复正常出具,紧张的气氛也舒缓了下来。

 

建设仍在继续,筑牢后方的“后方”

 

    据刘华伟介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部作为成都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又是四川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急支援队的牵头单位之一,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科室不断提高自身的检验能力,北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验场地的改建完成后,加上随时可以移动“作战”的方舱实验室,样本检测量将实现大幅提升。北区的建设作为后方的“后方”,也离不开团队的努力。


    物资管理员是郑飞的“兼职”,作为科室屈指可数的男青年,又身为党员,郑飞勇挑后勤工作的“大梁”,把后勤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11月3日,郑飞与联系医院相关部门准备好足量的耗材和试剂,中午刚清点完物资,下午4点就在样本接收间里上岗。“北区实验室的工地上,‘飞总’要忙着装电脑;日常在科室……有啥需要找‘飞总’准没错!”科室人员告诉记者,“飞总”是科室送给郑飞的昵称,郑飞不好意思地笑道,“对,总管家的‘总’。”


    时至今日,临床医学检验部团队在样本接收、信息录入、试剂配制、核酸提取、PCR扩增、结果审核、实验室消毒、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仍然保持着高效,严谨地保障着检验结果的及时准确,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