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1年1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成——
揳在疫情防控要害处的“钉子”
本报记者 李芯怡 本版图片 成都市疾控中心郑延阳 摄

“解封了!”“清零!”“绿了!”


11月23号0时,健康成都官微发布了一条消息,“自2021年11月23日起,将成都市成华区理工东苑(西区)由高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兴元华盛小区二期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解除相关封控区、管控区圈层管理。调整后,成都市成华区中高风险地区清零,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


此消息一出,意味着成都即将恢复往日的烟火气,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胜利了。


在这场胜利的背后,成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成也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努力。自从成华区出现了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王成被紧急派往成华区进行支援后,他身上那件灰色休闲装就没换过,连续不间断地熬夜,让王成的黑眼圈和眼袋明显加重了很多,眼睛也是通红,但他看着成华区的中、高风险地区变成了低风险地区,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争分夺秒
容不得一点马虎

 


11月3日0点,王成接到电话,成华区出现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让他紧急前往支援。还在睡梦中的王成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前往封控区。


“前几天锦江区和金牛区相继出现确诊病例,没想到成华区也出现了确诊病例。”王成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在路上就开始构思如何安排社区人员组织群众有序进行核酸检测、如何规范落实工作、如何安排医护人员前来做核酸检测、如何统筹各方队伍……


当天凌晨3点,封控区已开始井然有序地组织群众进行核酸检测。实行相关管控时,王成又前往成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省、市、区专家进行流调溯源和分析研判,“封控区现场需要的技术支持、追踪排查密接和次密接人群等,都必须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研判,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才能迅速控制疫情,不得马虎。”说到这里,王成神情严肃,“在成华区刚出现确诊病例时,我们的行动相当迅速,省、市、区三级的疾控人员一起和其他相关部门一起有序跟踪、流调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密接人群和次密接人群都是追踪到位,管控到位了的。一定要把风险降低到最低,一定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4日下午,所有前期工作都基本完成后,王成才找时间稍微休息了一下,准备继续“战斗”。

 


不惧身份的转变
不出现任何纰漏

 


虽说从2003年的SARS开始,王成就一直在前线“抗战”,算得上是“身经百战”,可是今年,他的身份有了些许转变。既然成了市疾控中心派驻到成华区的负责人,那么不再只是单纯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而是更多地需要统筹、协调百余人的队伍。一旦新病例报告和流调情况出来,就必须立即分析情况,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时时紧盯防控工作每一环节,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防控工作无一遗漏……这个重担压在了王成的肩上。


“说没有压力是假的。”王成坦言,“身为一个决策者,相关措施是否需要落实下去,我的判断很重要,不能因为我的判断失误而出现不该出现的情况。”


看似只是一个负责管控的简单工作,其实背后也有很多东西需要王成去考虑。当新增一个确诊病例时,就要重新去摸排、梳理其密切接触者。


是否需要管控相关的区域?管控相关的区域,对区域内老百姓的生活影响有多大?怎么划范围管控人群?专家的防控意见如何很好实施?……这些都是需要王成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等一件一件确定好这些事情时,王成又熬了一个通宵,所以熬通宵对王成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自从选择了疾控工作,加班熬夜就是常态,王成已经不记得工作的这些年熬了多少个通宵了,只是从去年开始,熬夜的情况就变得格外多。熬了太多的夜,也让王成有了“熬夜后遗症”:现在只要一超过晚上12点不睡觉,他就会睡不着。

 


自己只是一颗“钉子”
结束后要去打卡“网红店”

 


由于此次疫情传染面积大,传播范围广,病毒感染性更强,王成不得不想得更多,不得不想得更复杂,方方面面都要顾虑到。王成并不觉得自己在此次的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党员,心里必须有担当和使命感,自己责任在身,在这个岗位就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只是一颗‘钉子’,只是在相关部门的指挥下,有序地把这个事情做出来,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仅此而已。”


四川人的乐观大概天生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在发布确诊病例的轨迹图后,大家纷纷表示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去某家“包子铺”“铁板烧”看看到底有多好吃,甚至有网友调侃道:“别人的轨迹图就是提醒去过的人注意安全,只有成都的轨迹图是‘大众点评’。”


王成在封控区查看情况时,也去了这些“网红店”,只不过店铺都是停业状态,王成也不知道这些店的食物到底有多好吃,表示等疫情结束后,一定要去打卡那些“网红店”,尝尝到底有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