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1年1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构建老年友好社会需要共情体验
谭钧铭

换上一套装备,便能让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子成为老态龙钟的老人,爬楼梯也从健步如飞变得步履蹒跚。这样的变化并非魔术表演,而是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养老服务发展指导中心里的一个名为“当你老了”的体验环节。


    这项环节可以提供一种高龄模拟体验装备,穿戴之后,体验者便能感受到老年人腿脚不便、眼花耳背的窘境。体验结束之后,有年轻人忽然嚎啕大哭,因为她忽然想到年迈的姥姥姥爷平时行动缓慢,自己还催他们走快点;现在才明白,不是他们不想走快,而是他们做不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无力感,让不少年轻的体验者开始反思与老人的相处方式。


    让年轻人“变老”其实是一种共情体验,让体验者以老年人的身体状态去感受,从而真正理解老年人的不便。这样的共情体验应当进一步推广,所有的为老服务工作者,都应当体验一下老年人的生存状态。


    在为老服务的提供中,在适老设施的建设中,在惠老善政的制定过程中,更需要脚踏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只有真正以老年人的状态去体验为老服务的各项流程,才能够真正理解老年人所面对的情况,才能发现在现有流程中还有哪些堵点和痛点。只有真正把身子俯下去倾听老年人的声音,才能够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的为老服务部门,应当建立起更多的体验机制,我们的为老服务工作者应当真正走进老年人群,如此才能制定出实在而有温度的政策,才能让老年友好社会对老年人更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