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1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 唐德芝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常见消化道疾病,也是一种尚未明确病因的疾病。患者发病后,具有结直肠黏膜弥漫性与连续性炎症改变等特点,病变部位以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患者发生疾病后,其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临床表现息息相关。

 


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伴有反复发作或持续腹泻与黏液脓血便,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以及全身症状,患者的病程以4~6周为主,患者多伴有皮肤、关节、口、眼、肝脏等多种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该病的病变部位是直肠,病变呈连续性与弥漫性分布特点。患者的黏膜血管存在水肿、充血、紊乱、纹理模糊、脓性分泌物附着以及出血等多种现象,也有黏膜粗糙、颗粒状现象。患者的病变部位有明显的多发性与弥漫性溃疡或是糜烂。慢性病变患者存在结肠带囊变消失、变浅以及变钝,桥形黏膜、假息肉等现象。


    3.钡剂灌肠。可见患者存在黏膜粗糙混乱或(和)颗粒状改变。可见患者的肠管边缘存在毛刺样、锯齿状现象,肠壁存在多发性、小充盈缺损现象。可见患者的肠管存在短缩、袋囊消失为铅管样。


    4.病理学检查。活动期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其固有膜中存在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嗜酸粒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隐窝存在急性炎症细胞浸润现象,尤其是人体上皮细胞,不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还有隐窝炎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有隐窝脓肿形成,脓肿可溃烂至患者的固有膜中。患者还存在隐窝上皮增生以及杯状细胞减少现象。患者存在黏膜表层糜烂、肉芽组织增生以及溃疡形成现象。缓解期患者存在慢性炎症细胞持续减少以及中性粒细胞消失现象,且患者的隐窝形态与大小不规则、排列十分紊乱,患者存在腺上皮和黏膜肌层的间隙加宽现象,还有潘氏细胞化生现象。

 


中医辨证

 


    基于辨证理论明确患者的各个证型,其中大肠湿热证患者的主证是黏液脓血便、舌苔黄腻或舌苔黄厚、腹痛、肛门灼痛,次证有口干口苦、身热、脉滑数或是脉濡散、小便短赤。具备2项主证、2项次证或是有第1项主证、3项次证便可确诊疾病。脾气虚弱证患者的主证是腹泻、有少量脓血或黏液以及便溏、身体倦怠、纳差食少、舌苔淡胖或是存在舌苔薄白,次证是腹部隐痛、腹胀肠鸣、面色拉簧、脉濡缓或是脉细弱。若患者有2项主证、2项次证或是有第1项主证、3项次证便可确诊疾病。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缓解:患者的症状彻底消失,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黏膜病变消失,或是患者的主要症状与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的总分值降低95%及以上。显效:患者的主证显著缓解,结肠镜显示患者的肠黏膜病变明显减轻,或是患者的主要症状与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的总分值降低70%~94%。有效:患者的主证有所缓解,结肠镜显示患者的肠黏膜病变有所减轻,或是患者的主要症状与肠黏膜病变活动指数的总分值降低30%~69%。无效:未达到上述要求。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治疗方法

 


    对患者展开疾病治疗,必须基于疾病分期、分级制定。分期主要是活动期、缓解期,前者需将缓解临床症状、控制机体炎症作为主要治疗目标,后者需将维持症状缓解、促进病变愈合、预防疾病复发为主要治疗目标。分级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分级,不同级别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不仅影响患者身健康,还具有反复发作这一特点,所以临床诊断治疗必须做好疾病的鉴别诊断,基于患者整体状态,为患者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