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1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张先庚 梁小利 申洋 张健 李毅 王红艳 徐飞 郑爽 郑媛媛 曹鹏

(上接12版)

    对接特色化需求,实施“三教”改革


    一是组建 “三支”团队。专家团队由“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技术能手+管理专家”组成,进行前沿医疗技术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培训;结构化教学团队由“专业教师+高海拔地区卫生人员+民族医药传承大师”组成,以民族地区疾病项目为载体,编写活页式教材,推行“六学模式”,实施“一课多师”分工教学;导师团队由“思政人文教师+民族医药传承大师+最美乡村医生+红色领航员”组成,开展“三式”教育,培育知党恩、感党恩、跟党走、讲奉献的情怀。对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人才思想素养、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培养,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助推职教赋能防返贫,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对接特色化需求。中医与西医、新医科与传统医学、职前与职后结合,形成《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岗位(群)职业能力及素养分析报告》,制定《高海拔地区卫生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高海拔常见病种如大骨节病、高原肺水肿为项目载体,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增设民族医药特色化课程模块(如藏医学理论与技能),加强思政课程与人文课程模块,突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文化,培养职业特质。


    实施六维并进策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跟党走”的卫生人才 


    招生:把民族地区普高与中职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纳入定向、扩招委托培养。培养:以特色病种为载体,推进“三式”教育;实施“四个对接”、开展“四进四送”活动,对接县市、乡镇、村庄、家庭,进县市、乡镇、村庄、家庭,送健康法规、健康保健常识、医疗技能、医疗知识。就业:当地政府完善用人机制,解决基层卫生人员后顾之忧;导师团队帮助学生树立“感恩奉献、传承大爱、紧跟党走”理想信念。培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分类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稳定:当地政府在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出台医药卫生类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引领:卫生人才用自身实际案例带动身边更多人回归基层、服务基层,助力民族地区全民健康防返贫,推进乡村振兴。

 

    三、成果成效

 

 


    该成果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区推广,得到雇主高度评价,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稳定了民族地区卫生健康队伍,保障了当地人民健康,有效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问题,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成果惠及学生8.9万人,培养“双师型”师资2.1万人,到基层扎根工作学生3.6万人,雇主满意度达98.5%以上,有效缓解民族地区卫生人才缺乏问题。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培养了以“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四川好人”马丽为代表的1.5万优秀本土化人才,学生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省级以上荣誉与奖项635人次,教师获全国教师能力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与荣誉246人次。


   (二)服务地方健康能力显著增强


    牵头组建省医药卫生与健康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盟和成渝双城现代护理教育联盟,先后与阿坝州人民医院、壤塘县人民医院、若尔盖县人民医院、壤塘县吾伊乡卫生院等43家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助力高海拔民族地区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实现了壤塘县卫生健康“三高两降一覆盖”:全县农牧民健康宣讲率和知晓率提高到了95%,就医率提高到了79.65%,治愈率提高到了64.54%,致残率下降到了 17.58%,患病率下降到了46.23%,健康服务实现了100%全覆盖,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培养的卫生健康人才,更是不畏艰险、逆行而上,为高海拔民族地区农牧民零确诊、医护零感染、生命财产零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全面助力了地方经济与健康发展。


   (三)在全省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得到社会、政府、农牧民高度认可与赞赏,被学习强国、《中国教育导报》《大众健康报》等报道36次,开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12个,牵头制定国家、省级专业教学标准等16项,建成在线开放课程56门,编写教材38门,发表论文228篇,重构特色化课程34门,在全省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民族地区卫生健康先进事迹入选2021年四川省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示范引领作用强。

 


    四、经验总结

 


   (一)案例成功的关键因素


    借助学校卫生健康专业优势和结合高海拔民族地区实际,组建志愿者团队,因需而导、因地制宜,总结提出了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了民族地区全科医疗护理育人理念,创设了“四方联动、六维并进”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施“四对接、三结合、四进四送”培养新举措,根本上解决了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


   (二)经验启示


    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参与的“四方协同”产教融合育人平台,从招生到职后教育,采取德能并育、中西结合、职前职后贯通培养机制,形成政府-学校-行业-医院“四方联动”、招生-培养-就业-培训-稳定-引领“六维并进”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对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人才思想素养、职业操守、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培养,提升了当地医疗卫生水平,助推职教赋能防返贫,助力乡村振兴。


   (三)存在的不足


    政府、行业、医院对民族地区产教融合卫生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固化机制,尤其是毕业后学生的稳定与激励的体制机制尚需完善。需要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和举措引导行业、医院主动参与其中,共同培养本土化特色化卫生健康人才。


   (四)下一步举措


    以志愿队为依托,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行业、医院对民族地区产教融合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尤其是毕业后学生的稳定体制机制急需完善,如“四方联动、六维并进”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职称评定、个人发展、薪酬发放等激励机制亟待加强,实施“四对接、三结合、四进四送”培养新举措,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帮助高海拔民族地区全面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助力健康中国、乡村健康振兴建设。

 


    五、推广应用

 


    团队牵头人先后5次以《高原最美格桑花 托起健康扶贫梦》等为主题在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上发言,全面推广民族地区特色卫生人才培养“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成效,得到与会专家代表的高度认可、借鉴与推广。成果在100多所高校和地区推广,被重庆护理职业学院等院校纳入护理、临床医学等16个高职卫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接受省级以上部门调研和职业院校来访532人次,对“1134”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在全省全国宣传和推广。该模式适用于高海拔民族地区和内地非民族地区,打造全国基层高职卫生人才培养典范,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跟党走”的高职基层卫生人才,助力乡村健康振兴,促进民族安定团结,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