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2版(2021年09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张先庚 梁小利 申洋 张健 李毅 王红艳 徐飞 郑爽 郑媛媛 曹鹏

摘要

    为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高职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问题,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作为卫生健康类学校,发挥政行校企优势,推动职教赋能,以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为切入点,经过四年多实践,构建了以德能并育、“三教”改革、“三全”育人为核心的“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设了“四方联动、六维并进”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实施“四对接、三结合、四进四送”培养新举措,全面提升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跟党走”的民族地区全科卫生人才,成效被学习强国、四川日报、中国人口报等36家媒体广泛报道,示范引领作用强,在全省全国宣传和推广,全面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民族地区团结、国家安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1134模式;民族地区;产教融合;卫生人才培养;乡村振兴

 

    一、实施背景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四川省是五大涉藏地区之一,高海拔地区面积占三分之二。高原地区卫生习惯较差,健康观念落后,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务人员6.67人,每名医务人员服务面积超20公里,地方病种繁多,卫生人才匮乏,农牧民因病致贫现象频发,培养的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当地农牧民对专业健康指导与医疗技术服务、疾病防护与健康卫生知识等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民族地区高职卫生人才培养、稳定与发展已成为健康中国、健康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更是落实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的庄严承诺。


    医药卫生类院校助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大力培养扎根基层具有医药卫生职业特质的全科医疗护理人才迫在眉睫。2017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壤塘县牵头组建了川护壤巴拉健康服务志愿队,联合壤塘县卫生健康局和人民医院等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职业情怀、职业行为、职业思维、职业语言等职业特质的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

 


    二、主要做法

 


    针对当地全科医疗护理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成立以院长牵头的研究团队对阿坝州、甘孜州等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人才情况反复调研分析,以志愿队形式对接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标准、方案、机制、举措做全新改革,建立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协同育人新机制、多元育人新举措,创新服务高海拔民族地区卫生类人才培养新规格、新路径、新方法,缓解民族地区高职卫生人才缺乏问题,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一)模式提炼——构建了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以志愿队为抓手,在4年多实践基础上,构建了民族地区高职基层卫生人才“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民族地区全科医疗护理育人理念。成果以“1134”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主线与特色,成效显著,“1134”即一目标、一平台、三融合、四对接。


   “1”是指通过招生-培养-就业-培训-稳定-引领“六维并进”,实现培养“下得去、留得住、跟党走”的民族地区全科卫生人才“目标”。


   “1”是指打造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参与的“四方协同”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3”是指实施教师、教材、教法“三融合”,深入推进“三教”改革与地方特色人才需求相融合。教师:组建“三支”团队即“专家团队+结构化教学团队+导师团队”;教材:对接特色化人才需求,探索中医与西医、新医科与传统医学、职前与职后结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公共基础与人文课+专业平台课+特色化理实课”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模块课程,以高海拔地区常见病种为载体,编写特色化活页式教材;教法:实施“三式”教育,即浸润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改革,实现项目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课后拓学“六学模式”,特色教学、立地培养。


   “4”是指对接县市的区域健康、乡镇的基层卫生、村庄的地方疾病、家庭的生命全周期“四对接”,开展具有民族地区医药卫生职业特质的基层全科卫生人才培养。

   (二)具体做法


    汇聚多方资源,打造四方协作育人共同体


    志愿队在长期的实践运行中,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引领、医院参与的“四方协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政府制定卫生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政策,在个人发展、职称晋升、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方面形成育人共同体;学校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与民族地区43家医院签署合作育人协议;充分调动行业(养老院、科研院所等)资源积极加入育人大环境;与医院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教育联盟、四川省医药卫生与健康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联盟、健康产业学院等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形成政府-学校-行业-医院“四方联动”共同培养民族地区卫生健康人才育人共同体,推进“1134”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