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1年09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COVID-19疫情带来的新认知中寻找应对之道
宋争放

    (上接14版)

 

二、在新的认知中寻找当前疫情的应对之道

 


    (一)强化治理能力与防控体系,构建全球抗疫共同体


    进一步加强各个层面的社会治理能力和防控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针对COVID-19疫情导向,努力补齐短板,扎扎实实织牢应急与防控这张网,以期从战略和战术上能够经受住疫情等的各种考验。治理能力涉及各个层面,可具体到每个机构、每个社区,从现实与前瞻性结合进行规划、布局,抓好执行力的落实,梳理每个细节,管理每个细节,监督检查每个细节。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抗疫共同体。病毒的传播不受地域和国界阻隔,在局部的疫情防控上拓宽视野,树立全国、全球一盘棋的思维格局。密切关注全局性和区域、地方性的疫情变化、进展趋势,开展数据分析和研判,快捷应对,及时调控和完善防控工作。


   (二)创新应对输入性疫情


    我国境内自武汉解封进入疫情管理常态后出现的数波疫情,包括当前的Delta变异毒株疫情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所致,筑牢输入性疫情的防线显得特别重要。输入性疫情的防范涉及多方面,可比作一系统工程,有赖各方严谨有效的协作。面对Delta变异毒株疫情和连续出现的输入性漏洞分析,在防范的思维、管理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十分必要。比如:涉及输入的人、物采取分区、分层、网格化的风控管理;监测检查、消毒等工作制定科学流程,严谨规范地按流程操作;对输入性的人员开展核酸、抗原及抗体多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缩短检测窗口期,提高阳性检出率,联合检测方法的具体组合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可以配合体温、症状监测及必要的CT检查给予强化。堵住了输入性疫情就能为我们走向最终的成功提供保障。


   (三)加快疫苗接种与适时策略调整


    截至2021年8月19日,全球共接种了新冠疫苗44.28168759亿剂,应用主要有灭活病毒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重组亚单位疫苗等五大类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同时全球已有超过200个候选疫苗正在开发中[13]。我国灭活病毒疫苗已有序推进广泛接种,Ⅲ期临床试验数据表明其保护效力为79.34%,远高于WHO提出的不低于50%的标准,且安全性高。在Delta变异毒株快速传播及尚无特定药物背景下,尽管S蛋白相对稳定,个别位点的突变对蛋白本身结构的影响较小,但病毒基因的不断变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ARS-CoV-2疫苗的研发。因此,后续SARS-CoV-2疫苗的设计研发策略需针对疫情变化做出一些调整,利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设计更加成熟、稳定的疫苗,并朝向更加精准、长期、高效,为机体提供免疫保护的效力目标发展[14]。近日国际药品监管机构联盟(ICMRA)研讨会达成共识,如果在临床终点疗效研究中评估第二代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不再可行,可能需要进行必要的桥接研究。ICMRA在与行业协会举行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上讨论了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提高制造能力的问题[15]。另一方面对于加强针及第三针的接种问题也需要积极制定符合循证原则的规划并根据疫情的变化具体合理地组织实施。就当下出现的Delta变异毒株疫情而言,疫苗+防护措施为防疫的明智之举,值得大力推行。


   (四)共同努力减少病毒变异


    Delta毒株在全球的加速传播,出现新一轮新冠病毒的肆虐,怎样能减少SARS-CoV-2的变异是值得积极思考的问题。病毒的不断传播促进了它的变异发生,阻断或控制病毒的传播将有利于减少病毒的变异。减少病毒变异的主要手段为疫苗接种,如疫苗接种率没有显著提高则难以阻止变异毒株的蔓延及病毒的变异。近研究表明患者感染7个月后抗体仍能保持稳定,同时发现感冒冠状病毒(HCoV)预先存在的抗体或许可以预防 COVID-19感染,这一研究将为疫苗开发与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16]。同时,扎实做好严防疫情输入工作,防范变异毒株的带入及传播;重视个人的保护措施与卫生习惯,如戴口罩、洗手及保持社交距离,等有助于减少病毒的传播。普遍佩戴口罩被认为对遏制COVID-19变异有利,我国最新版的戴口罩指引和防护指南中有新的要求,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建议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我们期待针对COVID-19特定药物的加快研制开发,特定的COVID-19治疗药物可以为抗击疫情提供有力的武器,还可能影响疫情的最终走势。总体而言,凡是能降低SARS-CoV-2传播、控制疫情蔓延的方法都对阻止病毒变异是有益的。


   (五)筛查手段的有效应用


    已知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筛查分为群体筛查和机会筛查两种类型。作为群体筛查的方法包括具有特异性、敏感性,同时考虑成本效益三方面的因素,目前采用的鼻咽拭子等核酸检测方法筛查COVID-19病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特异性、敏感性及成本效益这三方面的要求。在2020年6月武汉、牡丹江市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之后,国内多地在出现疫情的必要情况下展开了相应规模的群体筛查,其范围有覆盖市、区、乡镇、社区、居民小区等各异。从一年多的群体筛查实践分析显现出较好的防控效果,可以认为是筛查方法在控制传染病流行中的创新性应用,筛查中具体的一些指标有待循证的后效评价。


   (六)防控策略的科学选择


    历史上人类遭遇了许多次细菌、病毒的大侵袭,如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流感、非典,等等,尽管付出较大的代价,最终以人类取胜而告终。从过去抗疫的历史中学习借鉴,从抗击COVID-19的现实实践中学习总结显得十分必要。国内疫情在武汉解封之后进入了常态管理,面对后来出现的多起局部疫情,包括广州、南京等地变异的Delta疫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在抗疫实战中不断丰富完善的中国经验呈现出特有的防控效果,体现出所包含的治理能力、科学抗疫等多重优势,为抗疫的制胜法宝,也正是我们当前行之有效的防控策略。在传染病流行史上,天花病毒因为效力特别的牛痘疫苗应用而被消除,流感病毒却与人类经历着长时期的“共处”过程,形成这样的“共处”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与流感病毒“共处”的影响因素中不排除和流感病毒特性,如变异、OR、免疫逃逸水平等,病死率,人群免疫及疫苗接种状态,等等因素相关。开展关于人类与流感病毒关系规律性认识的分析研究对目前COVID-19防控策略层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而我们与SARS-CoV-2“共处”是否列为防控策略上的一个选项,须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进行全面、充分、严谨的科学论证。


    COVID-19全球疫情因Delta变异毒株的传播而加重,另一变异毒株Lambda正处于密切关注之中,只要疫情还在继续,理论上讲还有可能产生新的毒株。从COVID-19全球疫情中带来的认知改变及新的认知可以有力的支持当前疫情的防控,如在强化社会治理与防控体系建设、疫苗接种、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和加快SARS-CoV-2的深入研究等等方面。对疫情带来的新认知的分析讨论,可令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应对SARS-CoV-2变异毒株疫情的有效之道。

 

■参考文献

[1][2021-08-19]. https://ourworldindata.org/covid-vaccinations.
[2]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M]. 林俊宏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7;23.
[3]The Cell Editorial Team. Live in Their World[J]. Cell, 2018,Volume 172 : 1137-1138.
[4] Scudellari M . How the coronavirus infects cells - and why Delta is so dangerous[J]. Nature, 2021, 595:640-644.
[5] Li, B. et al. Viral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in a large well-traced outbreak caused by the SARS-CoV-2 Delta variant[J]. Preprint at med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1.07.07.21260122 (2021).
[6] Gordon, D.E., Jang, G.M., Bouhaddou, M., et al. A SARS-CoV-2 protein interaction map reveals targets for drug repurposing[J]. Nature,2020,583:459-468.
[7]Liang MM, Gao L, Cheng Ce, et al. Efficacy of face mask in preventing respiratory virus transmi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20, 36:101751.
[8] Matthews R, Young A. Medical masks vs N95 respirators for preventing COVID-19 in healthcar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J].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0, 59(1):165-166.
[9] Derek Chu, Elie Akl, Stephanie Duda, et al. Physical distancing, face masks, and eye protection to prevent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Lancet,2020,395(10242): 1973-1987.
[10]Aggarwal N , Dwarakanathan V , Ray A , et al. Facemasks for prevention of vir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ommunity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0, (64):192-200.
[11][2021-08-19].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
novel-coronavirus-2019.
[12]Xiao-Ning Li,Yong Huang,Wen Wang,et al.Efficacy of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s against the Delta variant infection in Guangzhou: A test-negative case-control real-world study[J].Emerging Microbes Infect.Published online.August 14,2021.
[13]https://www.who.int/news-room/feature-stories/detail/the-race-for-a-covid-19-vaccine-explained,2021-08-19.
[14] 邓凯丽, 舒磊, 魏静,等.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 2021, 41(08):566-571.
[15] [2021-08-19].37th-who-regulatory-update-on-covid-19_09aug2021.pdf.
[16] Ortega N ,Ribes M ,Vidal M ,et al. Seven-month kinetics of SARS-CoV-2 antibodies and protective role of pre-existing antibodies to seasonal human coronaviruses on COVID-19[J]. Nature Communications.Published online.August 0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