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1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有一种精神叫“抗疫”
本报记者 杨琳

7月11日,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天地出版社、文轩BOOKS承办的“弘扬抗疫精神 献礼建党百年”——《你们是最美的天使》《基鹏医生的抗疫纪事》阅读分享会在成都九方书城举行。


《你们是最美的天使》的作者谭楷,是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科幻世界杂志社原总编辑。他生于华西坝、长于华西坝,听父亲讲过抗战时期五大学在华西坝共同办学、坚守大后方的故事,对白衣天使有着特殊情感。他历时半年时间,通过“代述”的方式写下这部26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展现了以华西医疗队为代表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专业敬业、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责任与担当,并于2021年6月出版。

 

近日,一本本新书陆续送到华西医护人员的手中,当他们翻看内容时,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而在书的内页上盖着一枚红色印章,上面有4个字“你的秘书”。


“你的秘书”是谁?为什么书要送给华西医护人员?


带着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你们是最美的天使》的作者谭楷,解开了谜底,“2020年武汉发生疫情后,我想跟随华西医疗队出征,但作为一个77岁高龄和非医疗专业的人员,去了只会给当地带来负担。于是在华西医院的帮助下,我联系上华西援鄂医疗队队员,通过电话采访、微信交流等多种方式记录他们在武汉的点点滴滴。所以这本书实际的作者,是抗疫一线的华西医院医务工作者们。我,只是白衣天使们的‘秘书’而已。”


在武汉抗疫前线,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个都令人难忘。让我们跟随谭楷的讲述,聆听发生在抗疫前线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和温情的故事。

 

我不能哭!
病人给了我哭的时间吗?

 


透过防护镜,我看到一双双渴望活下来的悲伤绝望的眼睛。那种悲伤绝望,就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我就像是被抽打的陀螺,只能不停地旋转。我双眼迷蒙,感觉眼里满含着泪水,但是,我不能哭!


刘丹,呼吸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才36岁,即挑起华西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的重担。


研究名单时,华西医院罗凤鸣书记考虑到刘丹有两个娃娃,一个6岁,一个4岁,都太小,万一出现状况,追悔莫及。刘丹说:“他是担心我们经验不足,想给我们蹚出一条路子,这让我非常感动”。后来刘丹向组织说明,她的老公在成都,自己家和老公家,4个老人身体都很健康,一边老人带一个娃娃,没问题,请组织放心。2020年2月2日,刘丹就飞到武汉,来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负责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这里缺人,缺物资。刘丹告诉谭楷:“上班时,看到武汉同行的劳累和背负的心理负担,心痛得想流泪;看到危重病人没能抢救过来,连家人都见不上就与世长辞,难过得想流泪;看到同事们疲倦得坐着或靠墙站着也想打个盹,感动得想流泪……但是,分分秒秒都在跟新冠病毒争夺生命,不能哭啊。”


可是,她在向李为民院长汇报工作的时候,突然间泪水决堤,“我要物资!我要人力支援!80张病床,收的全是危重病人,得要多少医生、多少护士?李院长,你算一算啊!”那天晚上,刘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心头一下子轻松多了。


事后,刘丹告诉谭楷,她为什么会如此“狼狈”——因为,平时没有哭的时间。

 

哭得稀里哗啦
从死神手中夺回安基娜

 


40多天,越陷越深。抢救安基娜(Angela)成功,最后安基娜告别华西的医护人员,《中国医生》(战疫版)摄影师小年给他们每个人拍了一段视频,各个泪崩,哭得稀里哗啦。


“方舱已经关闭。华西医院第一支赴鄂医疗队已经凯旋,第二、第三支医疗队还坚守在武汉。一直与我保持联系的川大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基鹏,3月27日深夜下班后,才通过电话给我讲了关于‘抢救安基娜’的故事。”谭楷说道。


基鹏告诉谭楷,安基娜与她同龄,35岁,却已经被死神紧紧地抓在手中,只要不使出“十八般武艺”跟死神争抢,她就会被拖走。安基娜是在照顾母亲的时候被感染的,后来成为ICU里病情最重的病人之一。


当时,华西医院重症学科主任康焰在讨论病情时,肯定地说:“ Angela是我们医疗队的Angelababy,我们所有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救她。”很快他们决定给安基娜上ECMO,之后医护人员24小时轮流照顾。


40多天过去,在他们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安基娜挣脱了死神的拖拽,暂时回到人间。3月24日,安基娜从ICU出来了,重症组的8名医生和所有护士,望着安基娜离开医院,他们各个泪崩,哭得稀里哗啦。

 

隐忍着不哭
坚强,坚强,再坚强……

 


本来,我憋不住,想大哭,可一回到病房里,看到周边的病友,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我一哭起来,他们的精神很可能会崩溃,我唯一的选择是坚强,坚强,再坚强……


谭楷告诉记者,3月15日夜,他听张耀之讲了她最难过、最累心、最难忘的事。


有一对夫妇在确诊为新冠肺炎后,排队等床位。妻子先等到床位被收到11床。她的病房一共有5名病人,因为她是中学老师,口才很好,言谈中散发出乐观情绪,自然而然成为病房的“精神领袖”。


她的丈夫后来也被收入病房,但因为病重,几天后便去世了。


当她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一直忍着没哭。张耀之说:“那得是用多大的力量在压抑痛苦,我想对她说,‘哭吧,嚎啕大哭一场,心里会好受些。’可是,她平静得让我惊讶。”


接下来的日子,她依然表现得很平静,病房里一切正常。她出院那天,同病房的老奶奶哭得很伤心。她含着泪安慰病友们:“不要紧张,好好养病。我们都很幸运,是国内医技水平顶尖的华西医院的医生护士来救治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这种坚强让人难受,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承受,在坚强中不断成长。